本篇文章4241字,读完约11分钟
上市公司上演了一场更名闹剧:互联网加金融将自己的投资额度改为每日限额
多伦的“三不”被上海证券交易所更名为
网络金融不仅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也是资本投机和闹剧的舞台。
多亏了互联网金融的东风,上市公司多伦股份(600696.sh)真正取得了市场的风头。5月10日,以房地产为业务的上市公司宣布计划更名为“非凡”,其股价在第二天(5月11日)被牢牢锁定。
多伦股份在回应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询问时表示,更名已得到上海市工商局的预先批准,但在实质性准备方面,公司承认业务转型仍处于初步阶段,没有正式业务发展的可行性论证,没有人员配备,也没有专业机构。至于经营范围的变更,尚未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
在此之前,上市公司更名的情况并不少见,最大更名次数超过十次。在已更名的上市公司中,靠近热点、重复更名的现象层出不穷。更名后,业务没有好转,有转型意向的业务没有成型,但股价大幅上涨。
“什么行业热,怎么改名字,有些感觉像是一场闹剧,目的是为了吸引注意力,也是为了达到市值管理的目的,并进行股票价格投机。”业内多位人士向《中国商报》记者分析,更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一些上市公司更名的真正原因是为了管理市值和提高股价。
更名为闹剧
“在a股市场,5月11日注定是一个快乐而惊喜的日子。我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一个陌生的名字,但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它像多伦股份一样‘有创意’。”至于多伦股份的更名,深圳的一位私募股权投资者“吐了出来”。
5月10日晚,多伦公司宣布,公司决心成为中国首家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并根据业务转型的需要,计划更名为特勤金融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所谓的“卓越”,就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范畴——p2p的谐音。此前,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的多伦股份与互联网金融几乎没有交集。在5月11日的公告中,并没有详细披露其p2p业务类型和业务规划,只是基于p2p行业现有的运营经验。
多伦股份宣布后,市场大吃一惊,各种调侃的声音铺天盖地,借助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开来,几乎盖过了央行当天降息的消息。
事实上,上市公司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更名的情况并不少见。和几乎闹剧般的更名一样,在a股市场上,多伦股份并不是始作俑者。在此之前,上市公司大跨度更名的情况并不少见。
根据公开信息,自2015年1月以来,至少有10家上市公司更名。例如,科棉木业(002354.sz)更名为天神娱乐(002354,咨询),海隆软件(002195.sz)更名为2345 (002195,咨询),宝丽莱(000008.sz)更名为神州高铁(00008,咨询)。
在此之前,这些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与上述行业关系不大。至于宝丽来的更名,投资者开玩笑说,他们是“高级”和“不知道”。宝丽来表示,公司收购了北京新联铁科技有限公司的全部资产,其主营业务由酒店改为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维护,因此更名。
“有些更名感觉像是一场闹剧,目的是为了吸引注意力,而不会有更多的价值。一些上市公司并不严格,只是为了炒作。”深圳一位私募股权投资者表示,上市公司根据业务需要更名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更名实在令人无法接受。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类似的情况也层出不穷。在过去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包括多伦在内的至少三家上市公司已经更名。4月14日,熊猫烟花宣布公司名称变更为熊猫财务控制(600599,咨询),业务范围变更为用自有资产投资和管理互联网行业。5月6日,百源裤子工业(002640,咨询)也宣布更名为“跨境鲍彤”,其业务范围将包括进出口和互联网信息服务。
自2013年以来,p2p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最热门的行业之一。随着风险投资、上市公司和正规金融机构资金的不断涌入,p2p等互联网金融的受欢迎程度不断上升。仅在2015年,许多上市公司,如银之介(300085,咨询)和大金重工(002487,咨询)都在p2p平台上入股。
“这种情况也表明,互联网金融浪潮确实已经到来。最近,有一个笑话。如果你在p2p平台上没有股份,你会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一家大公司,这表明互联网金融是多么的热门。”一家p2p行业中介机构表示,最近有几家上市公司对此进行了查询,希望找到一个更有资格收购的平台。
网上贷款之家的创始人徐宏伟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市场上的一个热门概念,除了行业本身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之外,还有政策来推动它。今年以来,最高决策层对互联网行业进行了多次考察,提出了“互联网加”的概念,互联网金融也随之兴起。
更重要的是,今年以来,政策制定者多次提到互联网公司在中国上市,这激发了企业进入互联网金融的热情。今年3月,当证监会高管在中关村进行调研时(000931,咨询),他们“邀请”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中国上市。5月7日,国务院发布文件,明确提出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研究鼓励合格互联网企业在中国上市的政策。
“行业在逐步发展,政策在发展,上市公司充满热情是正常的。不过,从现阶段来看,许多公司仍然很时尚,很难说它们真的促进了自身业务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徐宏伟说。
投机热点
“上市公司因业务发展或业务变化而更名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为了炒作,你需要谨慎。”上述深圳民间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更名与股价波动有关,更名时尤其需要谨慎。
在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更名极为频繁。统计显示,2013年,共有151家上市公司更名;2014年,180家上市公司更名;尽管自2015年以来还不到半年,但据不完全统计,已有80多家上市公司更名。
一些上市公司非常频繁地改名。阳煤化工(600691.sh)更名最多,前后13次,实际更名3次,从“东信电碳”到“林凤控股”一次,再到“东方碳”一次,最后更名为“阳煤化工”。此外,西部资源(600139,咨询)、浪莎(600137,咨询)、南通科技(600862,咨询)和沈心泰丰(000034,咨询)也更名十多次。
事实上,改变上市公司名称的原因并不复杂。不难发现,上市公司更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资产重组和借壳上市导致主营业务发生变化,二是主营业务更名没有明显变化。
“有些更名并不是为了做好主营业务,而是为了改变什么是时尚,而拼命依靠热门概念来最大化眼球效应。”上述p2p中介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最近,一些上市公司更名为互联网金融,这属于第二类。根据多伦股份的公告,截至目前,其互联网金融业务仅在深圳拥有“kcv红背心”融资平台。该平台于今年2月开始试运行,并于4月正式启动。
对于未来的p2p业务,多伦没有任何计划,其主营业务也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在宣布更名的同时,该公司还收到了上交所的询证函。多伦股份在回应上交所询问时表示,由于在lendingclub、lufax等市场上的成功经验,多伦股份没有聘请专业机构进行业务可行性论证,而是自行进行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计划更名的百源裤子也是如此。5月3日,百源裤子宣布计划投资9000万元人民币,以增加深圳市通拓科技有限公司的资本,并持有后者9%的股权。通拓科技是一家跨国电子商务的泛供应公司。随后,该公司宣布将更名为“跨境鲍彤”。
熊猫烟花好一点了。在此之前,除了建立银湖网,公司还投资1亿元建立在线支付,5000万元建立熊猫科技投资,并计划建立熊猫金融信息、熊猫众筹、熊猫小额贷款等平台,还计划收购一个p2p平台。
“在这些更名后的上市公司中,有些可能真的想转型为互联网金融,但更多的是引人注目的,至少那些将自己的名字改得太过荒唐的公司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根据上面提到的p2p中介,以多伦股份为例,其计划中的新名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现在,经过舆论的传播,公司的曝光率大大增加了。“它瞬间成名,即使不能改变,也不会有损失,至少达到了炒作的目的”。
现实的兴趣
除了赶时髦之外,上市公司的更名往往与实际利益相关。在a股市场,“换一件背心就能提高每日交易限额”的说法已经重复了一遍。
“主营业务形势不好,更名更为投机。不能说没有市场价值管理的意图。p2p的利润在《猴年》的报道中有所反映,但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个热点,正处于牛市之中。这可以迎合市场需求,推高股价。”徐宏伟说。
“要猜测更名的意图并不容易,但它一定意味着要造股票。否则,它不会将其名称更改为热点。我们对这种情况非常反感,基本上不会参与。”上述在深圳的私人投资者表示,虽然类似的事情看起来很荒谬,但它们也反映了a股市场的非理性和不正常的一面。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愿意合作。一些上市公司更名后,大多数股票价格大幅上涨,甚至出现了连续的每日涨停。数据显示,更名公告发布后,30天内上市公司持股平均增幅超过10%。
多伦股份也不例外。尽管公众舆论对其更名议论纷纷,但这并不能阻止其股价上涨。5月11日,在“更名事件”的刺激下,多伦股价收于12.06元,创下了收盘新高。自5月7日以来,百源裤子的股价也上涨了15%以上,最近几天已经连续两天上涨。
“资本市场很热,每个人都想赚快钱,上市公司也不例外。此外,主营业务并不好,与二级市场的投机行为相比,通过重新命名股票价格更容易赚钱。”徐宏伟说。
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有许多上市公司热衷于更名,其中不乏令人担忧的业绩。以熊猫烟花为例,该公司自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低利润状态,2012年至2014年的净利润分别只有895万元、1266万元和1250万元。2014年多伦的营业收入仅为1004.83万元,净利润为7107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仅为188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多伦股份于4月29日收到中国证监会的调查通知,并因涉嫌未按要求披露信息而被中国证监会调查。2014年,该公司也被列入国家不可信赖的执行者名单。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已经改名,进入互联网,甚至成为陷阱。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中科王云(002306。深圳),原名湘鄂青。自2013年以来,中科王云首次收购环保资产,并在亏损后大肆收购互联网企业,试图改造大数据,但都没有成功。然而,在此期间,其股价已多次大幅上涨,至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涨幅超过100%。然而,喧嚣过后,其运营变得越来越困难,2013年和2014年亏损巨大,今年4月到期的债权也出现违约。
“除了市场中的非理性因素之外,上市公司更名太容易了,这也为炒作空.提供了依据但是,既然主管当局已经批准,我们别无选择。”上述在深圳的私人投资者表示,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应该尽量不要参与这种炒作,或者少参与。
标题:上市公司上演更名闹剧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10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