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18字,读完约7分钟
编者按:以粮食产量“连续11次增长”和农民收入“连续11次快速增长”为标志,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继续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实现了稳步前进、质量稳定提高、效益稳定。与此同时,“三农”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常态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关键是推动农业发展从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民切身利益,必须审慎、稳步、坚定不移地推进。
战胜干旱,获得丰收,“连续第11次增长”的消息传到了耳朵里
严重的“卡脖子”干旱曾经让主要产粮区河南的农民心痛如绞。各种抗旱措施的到位,最终使河南秋粮收获有惊无险,农民们再次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河南省华县古阳镇范寨村村民范海林告诉记者,他家去年秋天收获了6亩土地,亩产1300公斤,这是又一次大丰收!国家的粮书和农民的粮书是相通的。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粮食产量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142亿斤,比上年增长103.2亿斤,增幅为0.9%。
农田和水利对大旱年的丰收做出了巨大贡献。去年,当地遭受了严重的灾害,特别是北部地区遭受了“卡脖子干旱”,影响了秋季粮食生产。据统计,去年1-9月,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为2489.9万公顷,比去年同期减少1004.1万公顷,降幅为29%;收获面积为285.4万公顷,比去年同期减少40万公顷,降幅为12%。面对“瓶颈干旱”,农田水利发挥其威力。目前,中国水利对粮食的贡献率已达40%以上。2011年至2014年,全国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近6000万亩,开发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000多万亩,通过实施大中型灌区和小农户水利工程改造,粮食生产能力提高300多亿公斤。
政策是粮食产量“连续11次增长”的保证。去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四项补贴”不断增加,农民种粮热情高涨。中央政府安排214.45亿元补贴种植农作物,实现了水稻、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的全国覆盖。为了让农民种粮,中央政府继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尽早预拨农业“四项补贴”,尽早出台小麦和水稻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多方面的粮食生产积极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告,2014年中国粮食总播种面积达到16.91亿亩,比上年增长0.7%。
粮食产量“连续11次增长”是亿万农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央政府重视农业、抓粮食政策的结果,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进步的结果。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燕德表示,实现“连续第十一个增长”,牢牢把握住自己手中的饭碗,为粮食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壮胆,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造了条件。
生产食物、争夺资源和消费是不可持续的
食品生产不是一个安心的问题。今天,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一个连续增长”,粮食发展方式已经到了必须转变的时候。
首先,生产食物和消耗资源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这种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事实上,我们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为了确保粮食和供应,我们必须过度开发农业资源,使用化学投入,如化肥、杀虫剂、农用薄膜等。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相关统计显示,中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总量的10%,但却使用了世界近40%的化肥;中国每单位耕地使用的农药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会保持产量,从而埋下污染水土的隐患,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咨询)和食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在粮食生产资源条件不断恶化的同时,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农业部部长韩长福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说,多年来,资源条件十分紧张,农村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公众对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比以前更高了。
此外,困扰粮食生产的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和农村空心态问题突出。“谁来种土地”和“如何种土地”的问题在未来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区域布局和资源禀赋条件不相匹配,南水北调与北水北调并存。粮食、经济和饲养结构不合理,包括粮食库存在内的一些农产品的增加与一些农产品进口的增加并存。种养业结合不紧密,流通不畅,土壤肥力下降与种养业肥料利用效率低下并存。
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疲软,导致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然而,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有所下降,不同程度地低于我国同类产品的价格,导致进口持续增加。成本下限上升和价格上限下降的压力给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双重挤压。
粮食生产、资源和消费是不可持续的。为了应对各种风险和许多结构性矛盾,粮食生产只使用旧的方法和常规,这也是不可持续的。农业部计划司司长叶秦镇表示,如果发展模式不迅速改变,中国的农业生产(包括粮食生产)将无法持续,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最终将落在空.身上
从数量增长到数量、质量和效率
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粮食发展模式应该转向哪里?
韩长福说,重点是推动粮食发展从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目前,粮食生产可以从保证整体转变为保证重点和口粮,这为空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空间。
稳定粮食产量,保证粮食供应是必要的。
因为,如何看待粮食产量是转变粮食发展方式的关键。在这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稳农抓粮,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均匀增长”,而目前的粮食产量已经超过12万亿斤,是多还是少?供应基本平衡还是紧张?
农业部已经给出了一个基本判断,粮食自给率超过95%,粮食供应处于紧张平衡状态。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要改变粮食发展模式,就必须稳定粮食生产,保证粮食供应。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韩长福说,明年要千方百计把粮食产量稳定在1.1万亿斤。
在数量保证问题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根本。有了生产能力,就有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要坚持“一个稳定、两个保证”的原则,即粮食特别是粮食播种面积总体稳定,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农民抓粮积极性。同时,要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改善行动,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有必要提高食品质量、营养和安全性。
应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的粮食生产更加注重粮食生产。目前,粮食产量问题已基本解决,进一步提高粮食营养和安全水平已成为新的紧迫任务。通过科技大力发展农业,可以通过提高种业水平和减少农药的使用,极大地改善食品的营养和安全。食物是花,科技是保证。事实上,这种花既含有谷物的营养水平和质量水平,也含有数量水平。
曾燕德说,改变这种模式不能越过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粮食生产能力,挖掘粮食生产的新潜力。转变方式并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导致粮食大幅度下降。不管你怎么调整,都不能降低粮食生产能力,减少耕地。这是必须遵守的底线。
标题:粮价国际与国内倒挂 新常态下粮食发展方式转向哪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17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