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02字,读完约11分钟

 ;  ;  ;  ;  ;  ;  ; 《杀千刀:中西视野下的凌迟处决》 ; [加]卜正民等著张光润等译商务印书馆年6月第一版333页,42.00元 ;  ;  ;  ;  ;  ;  ;  ;  ;  ;  ;  ;  ;  ;  ;  ;  ;  ;  ; 在中文中,可以找到“锥心刻骨”、“肝胆俱裂”、“五内俱烧”、“千刀万剑”等表示极度爱恨的词语。 这些话引起的感情与任何外源性身体疼痛有关,而且这些疼痛本身基本上超过了人们的日常经验,必须通过想象来唤起。 在以上例子中,上述几个是器官性疼痛,发作时眼睛看不见,自觉甘苦,唤起的感情往往与器官本身的文化意义有关,而不是其损伤原因 只有最后的“千刀万剑”,切肉切骨,是直观能感受到的“切肤之痛” 帝制中国对滔天罪行的公开处罚手段,明清国家律典中有一个典雅深沉的名字“凌迟”,市井女性冷酷辱骂时脱口而出的是更形象的俗称“杀千刀”。 只有这样大庭广众的血淋淋的讽刺疼痛,才可能是“最尖锐可视化的疼痛”。 这种无与伦比的敏感性和表现力给它带来了强大的手指力量( james elkins,Pictures of the Body:PainandmetamorPhosis )。  ;  ;  ;  ;  ;  ;  ; 卜正民、功波、格里高利·布尔等三位西方史学家合着的《杀千刀》一书,这种特殊的死刑在中国的律师化过程和社会意义,以及它如何在西方的文案中“旅行”,特别是画像,最终成为现代西方的“中国酷刑”  ;  ;  ;  ;  ;  ;  ; 这本书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西方人为什么关心中国人的痛苦,抗议中国的痛苦对他们来说有意义。 据作者介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西方注意者“凌迟”的发现发生在十八、十九世纪中西法制经验分流的特定时刻 那么,这个时期西方发生了什么,他们对不同文化中的身体痛苦有意思吗? 我们首先也许可以用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一书来揭示故事的西方背景(另见朱苏力《福柯对惩罚史研究与法学的贡献》)。  ;  ;  ;  ;  ;  ;  ; 福科告诉我们,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的不到一百年间,西方刑事司法制度发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公开的酷刑式肉刑消失了 惩罚的对象是从人的肉体转移到人的精神的刑罚技术也从刑场转移到了监狱。 处罚的目的从对犯罪行为的同害报复( lex talionis,处罚的原意是对主权者的报复)转移到对犯罪者的改造(纠正制度) 因此,现代西方司法审判关注的核心从犯罪事实的认定和量刑转移到了罪犯性格和成长环境等犯罪根源的探索 这种探索的诉求刺激了精神医学、心理学、犯罪学、社会学、医学等相关人员科学的迅速发展  ;  ;  ;  ;  ;  ;  ; 但福柯说,处罚的一些变化并不是法学家理论追求和人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结果 现代西方刑罚的转变基本上是社会权力有关组织方法变化的结果 在18世纪,随着阶层矛盾越来越尖锐,观众不再服从国家权威,刑场往往成为民众集会和起义的策源地,这是取消公开处罚的直接原因。 而且,资产阶级兴起引起的政治经济变化,如人口流动的加剧和个人产权观念的强化,对罪名体系和处罚制度的合理化和统一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于是19世纪初,欧洲出现了刑事司法改革的浪潮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西方作为法学家,主张处罚不是以施加痛苦和展示政治权力为目的,而是犯罪的“自然”映射,应该救济被侵害的个人权利,排除犯罪动机。 因为那应该成为“高雅的教育”而不是恐惧。 同一时期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正好为这一变革提供了正当性  ;  ;  ;  ;  ;  ;  ; 现在让我们着眼于西方人“凌迟”发现的问题 作为优秀的汉学者,本书作者非常细致地整理了西方文献中关于“凌迟”和其他中国酷刑的论述(第六章)。  ;  ;  ;  ;  ;  ;  ; 西方人中国酷刑想象的创始人是16世纪西班牙奥古斯丁会神父门多萨( juan gonzales de mendoza ) 尽管他从未来过中国,他还是奉教皇之命,收集前人的使华报告书、信札、著作等编纂了西方汉学史的古典名著《大中华帝国志1585年》。 他不仅在书中描述了“笞”、“杖”、“信”(上面是不同程度的棍子)、“问候”(夹手指)、“杻 到了17世纪,曾德昭( alvaro semedo )、闵明我( domingo navarrete )等明朝初来的天主教传教士有机会卷入教案亲身体验中国司法系统的运作,他们留下的记述是个别的折磨 第一次确定凌迟提到的西方著作是1696年耶稣会士李明( louis lecomte )的“中国近事报道”,在君主政体的奖惩分明的秩序体系下讨论了叛乱者“切成千块”的处罚。  ;  ;  ;  ;  ;  ;  ; 李明和曾德昭的看法被杜哈德的《中华帝国全志》所继承 根据耶稣会师中国书信编纂的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鸿篇巨制,成为18世纪前半叶最有影响力的汉学著作,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各自需要,参见仁见智 例如,强烈批评独裁政治的法国法理学家门德斯鸠认为,鞭刑的普遍运用证明了中华帝国的统治基础是肉体惩罚建立的恐怖政治。 领导欧洲“中国热”的法国重农学派代表魁奈( francois quesnay )从中国法律分级量刑的大体和死刑的广泛应用中看到了中华帝国管理模式的开放与和平等化趋势。  ;  ;  ;  ;  ;  ;  ; 但是启蒙时代的欧洲改革者想象中国的乌托邦很快就在西方各国全球政治扩张的洪流中泡了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无数西方旅行家、传教士、外交官、思想家就中国游记、报道、图画书、著作加强了“中国酷刑”的猎奇景观与“东方专制主义”的联系 刑场的“刽子手”和“看客”自然成了中国人本性冷漠、麻木、残忍的民族杂志的样本 这两者相结合,为现代西方文明创造了“落后”和“半开化”的“他人”,提供了感情和审美依据  ;  ;  ;  ;  ;  ;  ; 有趣的是,本书的作者似乎打算揭露“亲人”的“文明的无端傲慢” 读了全书,网民恐怕会感叹,与其说西方人发现了显示中国政治独裁和民族劣根性的事实证据,不如说对酷刑执着的粉丝暴露了他们对自己喜好历史的健忘。 历史学家、作者还问,如果承认酷虐是中国以前传来的文化本质,为什么在显示身体痛苦的视觉资料方面,中国这么匮乏,欧洲这么丰富? (作者能找到的中文图像资料仅限于明代刺绣小说和《大清法令图解》等官方出版物中的几张插图。 以后再看看西方这样的材料丰富度 )  ;  ;  ;  ;  ;  ;  ; 根据本书关于图像史的研究,至少有两个原因给这份资料带来了很大的差异:首先是中西惩罚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处罚是世俗的事,是对支配权的宣言和民众的教化 在西方嵌入了宗教的象征和意图 在欧洲,渲染极端肉体痛苦的绘画引起了对基督死亡的联想,鼓舞了宗教虔诚。 基督教的“刑罚审美”为残酷的肉体痛苦披上了超经验的慈悲大衣,人们把基督的死亡形象投影到死刑犯身上,把刑场想象成舞台,拷问戏的代码是地狱刑罚的预演,囚犯忍受酷刑赎罪,围困者 因此,世俗的中国刑场可能引起西方注意者,特别是传教士的持续有趣和强烈不安 他们把刽子手整齐的节奏、血流成河的情景、周围的沉默、罪犯亲属的隐忍感情误读为中国人的“冷漠”、“麻木”、“残酷”(第七章)。  ;  ;  ;  ;  ;  ;  ; 其次是欧洲帝国扩张的功利诉求 19世纪,中国被迫开放门户,越来越深入卷入西方列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西方人对中国法律体系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1793年马戛纳使节团访华这一中西文明冲突的象征性事件发生后,英国人对中英法律哪个更严格没有定论 使节团中当时12岁,刚开始学习中文的副使之子小斯当东( george t. staunton ),16年后完成了西方世界第一部《大清法令》的英译本 只有在翻译过程中体验到中国法律的众多和庞杂之后,他才能非常高兴地指出,对自己的同胞感到吃惊的残酷野蛮的处罚不是中国司法程序的常态。  ;  ;  ;  ;  ;  ;  ; 但是繁杂的翻译和研究远远不及图像的宣传效果和舆论的渗透力 1801年,一位名叫乔治·亨利·梅森少校( major george henry mason )的英国人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惩罚》( the punishments of china )的小册子,用22张手工着色的版画和简单复印件,制作了西方的涅 这些版画是委托广州外销画工“蒲呱呱”( pu qua,清廷与外国人通商的广州小贩俗称“某某呱呱”,“呱呱”即粤语“官”字的近音)画的水彩草稿加工而成的。 这本书在欧洲有多受欢迎呢? 翻译成五种语言。甚至出版后几十年,上海港等通商口岸都有外商手写临摹(见杨植峰《帝国残影》)。  ;  ;  ;  ;  ;  ;  ;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人珀西·辛克( percy cruikshank )以另一位外销画家《煜》( yoeequa )的画稿为基础,创作了《中国犯罪处罚》( Thecriminal Punishment Softhechinese,810 )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诞生完全是阴谋论的故事。 这位画家的叔叔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有名的插图画家乔治·克鲁斯香克,这本书的策划人是一生奉行自己的外交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铁血首相巴尔迈尊( lord palmerston ) 他强调在1857年选举中中国的酷刑是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当理由,期待画家能在英国国民面前生动地再现中国人的暴行 果然,这本从拔肠、腰斩到剥皮、掐脖子的政治推广书震惊了整个伦敦,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制造了反华的舆论势头(第208-209页)。  ;  ;  ;  ;  ;  ;  ; 在欧洲,用被折磨的身体表现他的残忍,引起对异文化的厌恶的方法在与东方社会接触之前就存在了 塑造西方以外世界的“野蛮”“落后”的惩罚习性,非常符合欧洲人的殖民地精神 这是他们在通商口岸和租地主张治外法权,主张为暴力统治非西方人的必要性提供了依据(第25-28页,第221-223页)。 关于汉学者笔下的中国处罚如何引起了19世纪欧洲浪漫文学对肉体痛苦和痛苦等体验的美学升华和色情隐喻,书中提到的法国作家米尔博( octave mirbeau )的《酷刑花园》(  ;  ;  ;  ;  ;  ;  ; 在所有关于凌迟的图像资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5张照片(本图1、11、24、27、28 )。 其中四张是在1904年到1905年之间拍摄的。 这是凌迟在中国永久废除的前夕,正好在义和团运动齐平之后,外国政府被允许驻扎在北京公使馆区之后。 照片技术是在19世纪中期发明的,不要忘记到1900年左右手机照相机大量生产 于是,奇怪的历史交叉产生了。 在欧洲,从“推心置腹”的刑场转移到只有医学家开放的解剖学教室时,西方旅行者适时在中国“发现”了这个文明社会以外的酷刑奇观,填补了他们对身体疼痛的想象诉求。 在中国,内外交困难的清帝国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激进政治改革,为了适应世界刑法改革的潮流,恢复治外法权,其第一步是废除凌迟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照片将历史尘埃引起的被折磨身体固定在永远不会消失的真相中,到20世纪中期以明信片、油画、新闻漫画、小说情节、电影等形式,反复对西方人中国拷问的“审美冲击”,发酵、扩大 这就是本书作者强调的“时机杀人”( a trick of timing )或福柯所说的偶然组合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影响  ;  ;  ;  ;  ;  ;  ; 那么,在理解了西方人为什么关心中国疼痛的问题之后,中国网民必须考虑另一个问题。 既然落后淹没在中国法律现代化的浪潮中,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在意这个不愉快的话题呢?  ;  ;  ;  ;  ;  ;  ; 作为中国历史专家(特别是明史),卜正民确实可以摆脱几个世纪以来对中国的神秘化和误解,从中国历史材料本身讨论凌迟 本书关于中国律典以前流传的重罪和处罚体系的趋势(第二章)、凌迟的含义起源和法理争论(第三章)、明代专制皇权对凌迟刑的滥用(第四章)以及本土宗教想象对现实处罚机制的虚构(第五章) 在我看来,他试图说明“凌迟”是酷刑,但在人类惩罚史上是中国没有的。 相反,明清法律对“凌迟”的规定表明,中国历来都是法律秩序具有自己的完整性和内在合理性。 这与欧洲启蒙学者的基本看法和现在中国法律史研究者的结论一致  ;  ;  ;  ;  ;  ;  ; 明清律法体系的起源唐代 唐律以“笞、杖、徒、流、死”五刑为基本,其中死刑限于“斩”和“捻”两种 从秦汉到隋唐,确立了所谓的“十恶”重罪体系。 涉及威胁王朝统治和社会伦理秩序的严重犯罪行为。 其中,特别是叛国君(“叛”、“叛”、“大逆”)、杀害尊亲、炸毁尸体(“恶逆”)、杀害一家、三口、被唆使(“恶逆”)。 中文有“十恶不赦”“大逆不道”等说法,来源在这里  ;  ;  ;  ;  ;  ;  ; “凌迟”的名义在《辽史刑法志》上首次出现,也开始用于北宋末,但大多被称为“剑刑” 但《凌迟》正式写进律典是在元明清时期 原来,它曾被“五刑”取代“捻” “大明律”将其列在“斩”“绞”之外,定为最高级别的死刑,“十恶”中第九条规定了适用“凌迟”的罪。 清承明制以“例”的形式补充了中后期进入“律”的“凌迟”的罪行(详见第64-70页)。  ;  ;  ;  ;  ;  ;  ; 明清时期,五刑体系中的“徒”以上案件是重罪案件,使用多段间谍审判制,首先由知州奉行审理,认定为重罪案件后,必须将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结论与所有文书卷和人犯一起提交政府和省一级政府的间谍审查 省级最高负责人巡抚可以判决徒刑案件,但涉及杀人案件以上处罚的案件,需要向中央政府提交审理,由刑部审理 死刑必须由刑部汇、都察院、大理寺共同审查,并将结果报告皇帝裁决  ;  ;  ;  ;  ;  ;  ; 从技术角度来说,“凌迟”可以说是刽子手掌握的秘密细致的拷问艺术 明人年谱上有“凌迟例三千六百刀”,根据历代笔记本小说,实际刀数从八刀、二十四刀到一百二十刀各种各样 明德年间被凌迟处决的宦官刘瑾,处决持续了两天,其间也吃过两碗粥,但没能过400刀 头面,双乳,肢解,最后开洞,出肾脏,枭首级,“凌迟”标准流程,在八刀中完成。 而且,在破碎的极限,有着用铁丝网遮住身体,用刀削出突出的肉,无限结束的传说中的“鱼鳞剑” 不管刀数多少,都可以使囚犯达到“四体分开,无法呻吟”的视听抑制力  ;  ;  ;  ;  ;  ;  ; 从《凌迟》在国家律典中的明文规定到刽子手的秘传艺,卜正民为我们描绘的“凌迟”完全符合傅科的权力——对知识的看法:在现代人眼里,即使是“不文明”的肉刑,也不是不受制约的、赤裸裸的暴力。 相反,知识和技术渗透其中,是几乎适应当时法律的高度可控性的技术 通过将整体死亡切割成几百次死亡,“凌迟”产生了肉体可控的定量痛苦,由此公开执行的“凌迟”确实用仪式的方法宣告了主权者的绝对力量和意志 这有助于理解“凌迟”存在的历史合理性 另一方面,“凌迟”在帝政中国长期存在,折射出儒家理想与法律实践之间的内在矛盾。  ;  ;  ;  ;  ;  ;  ; 中国成文法典源于法家的“轻罪重刑”思想,秦汉初“以法为主,以惩治为专业”,西汉中期以后转向“以儒教为主,并用德刑”,根据儒家经典的基本大体和精神讲授、注释语法。 另一方面,“十恶”体系将宗法制度全方位纳入刑法体系,强化了君父夫的权威 亲属关系在刑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亲属间的相犯在定罪中因尊卑等级而异,尊长杀伤是卑幼、轻刑,但反过来加重 这表明了中国法律对儒教伦理的家族本位和重视礼教的反映,即所谓的“严礼教的防御,准五服对罪的抑制”(《晋书刑法志》)。 另一方面,儒家的仁政理想要求“先教后诡戮”“简法轻刑” 两汉到隋唐的处罚改革基本呈缓和趋势,首要体现在死刑适用范围的收缩和执行方法的简化上 在儒教支配的法学话语体系中,“五刑”是国家的“常刑、法正者”,另外,“凌迟”、“枭首”、“杀尸”等是根据时间或情况设置的非常状态的死刑,因此被称为“闰年”。 这从“凌迟”起源之初就一直受到合法性的批评 卜正民在书中对南宋陆游的《条对状》到清末新政沈家本、伍廷芳《法令内重法折的删除》等一系列论述有非常详细的分析(第93-110页)。  ;  ;  ;  ;  ;  ;  ; 不仅如此,通过考察儒家古典中“凌迟”的意思,巧妙地指出可能源于契丹语“解体”的不必要的死刑,不是通常的法律史学家“欲死缓不着急”的意思,而是“荀子”批判的“制度崩溃”( “乱其教,繁其刑”包括这种紧急状态下的特别刑正常化的历史(第80-90页)。 在之后的章节中,朱元璋的“大隈”如何突破法律,扩大了凌迟刑的应用范围,以说服力阐明了明代皇权的任意性和其他研究中提出的元明统治方法的连续性。 这一定也符合学术界历来对中国法律“立法和司法总是集中在中央”、“司法和行政一体化”的评价(杨一凡:参见《中华法系研究中的重大误区》)。  ;  ;  ;  ;  ;  ;  ; 最后,问题似乎回到了中国法律以前流传的价值评价 即使我们打破了西方人对中国酷刑的东方主义想象,“凌迟”酷刑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这本书没有为我们提供确定的答案 但是,似乎可以从作者的文献取舍中推断出回避的问题  ;  ;  ;  ;  ;  ;  ; 作者在第一章中说,关于凌迟等酷刑的中文副本和图像少得惊人(这引起了西方酷刑问题中的“恶趣味”),作者必须引用西方人的记述再现刑场情景,唯一能分解的中文 传达给这下层人民的道德传教手册显示了阴间的各种各样,胜过凌迟的肉刑。 但是,作者警告网民,这个宗教的想象就像模仿现实的惩罚机制,多少理解了刑法给时代人带来的精神压力,但成千上万的人不要认为这是对暴力刑法的赞扬。 作者认为这些想象创造的道德恐惧是对民间戏曲中司法体系的二次虚构,反映了边缘化的地方精英在现实中受挫后的道德过激化表现(第164-166页)。 这包括我们在内,暴力和残酷似乎不是中国以前传入文化的因素。  ;  ;  ;  ;  ;  ;  ; 但是需要注意作者没有引用的明清学者凌迟场景的记录。 其中最令人吃惊的是刑满后的大众狂欢。 “所有人都叫庆,儿童女性也用瓦石兴奋,争着买那块肉”(王澍《震泽纪闻》明正德刘瑾事件)。 “在回去的路上,买生肉作为疖子药物材料的人是长安市(指北京街)”(计六奇《明季北略郑乡本末》)。 进而当场“烧酒与生啮,血流齿颊之间”(张岱《石匮本后集袁崇焕传》) 无论是刘瑾这样被唾弃的逆贼,还是袁崇焕这样绝望于后世的落难英雄,最后都走上了“人药”的末路 这又教鲁迅小说《药》中的“人血馒头” 鲁迅从“资治通鉴”的字缝里看到字,满本上写着“吃人”的字,所以无情地剥下了中国以前传来的“华丽的精神文明的皮,露出了残酷的道德野蛮的核”(莫言评鲁迅语)。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礼教食人”主题源于医孝合一儒家对身体观念的批判 这本书关于“凌迟”的修正主义历史研究,中国在世界惩罚史上赢得了平等的位置,但最终没能为这一历史糟粕制造出“奇怪的退路”(这样的高艳颐《缠足史》是否处于西方学界的境遇),其  ;  ;  ;  ;  ;  ;  ; 说句题外话,中译的常识性误译和硬译,让我有用钝刀割肉的感觉。 这里举一个例子 书中,关于西班牙道明会明末清初的入华传教士闵明我的介绍,中文如下。 “他后来参加了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使节团,拥有耶稣会师中最缜密的组织能力,是1660-1740年礼仪之争中激烈对抗天主教阵营的对手。 “(第175页)人物的身份关系一团糟,原文意思很清楚:“闵明我是道明会入华传教的中坚人物,从1660年代到1740年代天主教内部两个对立阵营之间发生的礼仪之争初期,他是耶稣会师遭遇的 “……hadrecentlyheadedthedominicanmissioninchinaandwasoneofthejesuits ' mostarticulateearlyopponentsintheritescontrovery”。 根据dbetweenrivalcatholiccampsfromthe 1660 sinto the 1740 s .”p.160 ),历史上耶稣会员( philippus m. grimaldi )曾冒充闵明进入北京。 闵明我的角度我想不清楚,译者马上强烈谴责闵明我( vehemently denounced ),“耶稣会士容忍中国信徒的儒家信仰和宗教仪式”,悄悄地改为“热烈宣言”( announced ) 中选择所需的墙类型 这本书是日译的产品,因为三个译者没有提交各自的负责章,所以好像连总学校都没有。 关于书各处分散的翻译错误(特别是接近梦话的6~9章),很遗憾“连坐”。 ■ ;  ;  ;  ;  ;  ;  ;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热门:凌迟:5张照片,120刀,和被困在20世纪的中国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2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