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03字,读完约8分钟
据媒体报道,未来六年京津冀协调发展需要投资42万亿元。然而,记者证实消息不真实,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京津冀协调发展没有相关投资测算。相关专家还表示,只有通过确定规划、项目和时间段三大因素,才能科学计算京津冀协调发展某一阶段的投资额。
传言说42万亿不是42万亿
据媒体报道,未来六年京津冀协调发展需要投资42万亿元。然而,记者证实消息不真实,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京津冀协调发展没有相关投资测算。相关专家还表示,只有通过确定规划、项目和时间段三大因素,才能科学计算京津冀协调发展某一阶段的投资额。
□谣言
财政部否认了“42万亿”理论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个消息已经被很多媒体报道过了,还有一个关于“42万亿元”的消息。财政部表示,未来六年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投资42万亿元。
从那以后,直到5月18日,当媒体报道京津冀的协调发展时,他们提到了“42万亿元”的数据。随后,一些媒体援引专家的话说,42万亿元的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在能源和产业流动性带来的投资效应下,京津冀可能引发的资本将达到1000亿元。
然而,早在5月初,财政部就明确否认对京津冀协调发展进行过相关投资测算,国家发改委等其他部门也没有披露京津冀协调发展投资资金的相关信息。
那么,“42万亿元”的数据从何而来?据记者搜索,2014年3月,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的王保安在财政部网站上发表讲话称,“预计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60%,由此产生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然而,这42万亿元并不是指京津冀,而是指中国城市化带来的投资需求。
□解释
投资计算应明确三个因素
中国金融协会副会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前所长康佳在接受采访时说,媒体关于“财政部透露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投入42万亿元”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是不真实的报道。他认为,只有通过确定规划、项目和时间周期三大因素,才能科学计算京津冀协调发展某一阶段的投资额。
康佳分析说,即使中央政府在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也只有4万亿元的综合投资计划。京津冀协调发展难以达到42万亿元的投资规模。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14年财政收支情况》,当年全国公共财政总收入为14035亿元,也是全国财政收入的历史最高水平。
他说,以14万亿元的国家财政收入,所谓的“京津冀协调发展将投资42万亿元”的规模将是中国每年财政收入的三倍。
“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资绝不是政府单独应对的大问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发挥金融杠杆作用,通过相对较少的金融投资推动社会资本投资。”康佳认为,所谓的投资规模只有在确定了三个主要因素:规划、项目和时间周期之后才能科学地衡量。也就是说,在中国确定了具体的规划之后,相关部门应该设立具体的项目,然后再确定这些项目在特定时期需要多少投资。
协作开发将不仅仅依赖于投资的数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张朝维也告诉记者,京津冀的协调发展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投资问题。协同发展应该增加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而不是盲目吸收周边的优质资本、技术和产业。同时,三地的产业布局侧重于通过政府引导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各自的特色产业。
张朝维说,今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刚刚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目前,官方信息尚未披露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资基金的相关信息。在当前政府分权的环境下,政府部门很难直接做出“投资42万亿元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决策”。
他分析说,在《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各方应着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行政协调来加强区域合作。同时,北京周边将形成城市群,进行科学规划,停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在政府引导下建立良好的经济环境,吸引大量的社会投资,带动区域内城市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最终实现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目标。
事件整理
“42万亿元”外流的始末
最初的报告是一年前发表的
据记者搜索,与京津冀协调发展相关的“42万亿元”源于2014年4月21日一篇题为《谁是首都经济圈一体化的热点?专家:真正的好处需要时间。该报告称,“财政部表示,未来6年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投资42万亿元。”
文章还说,“自3月11日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概念频频出现在两市的每日限售股名单上,炒作从河北迅速蔓延到天津和北京的房地产、基础设施等行业,甚至一度出现24只股票的集体每日限售股局面。”
该报道发表后,被多家新闻网站和一些金融媒体转载,并引发了许多衍生报道。有报道称,“许多机构认为,42万亿元人民币将为房地产、建材、交通和环保领域带来明确的投资机会。”
今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批准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虽然全文尚未发表,但会上提到的一些内容引起了很多猜测,“42万亿元”再次被媒体广泛提及、转载和传播。
一些业内人士甚至表示,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中,交通一体化将率先推进,铁路、公路、空航运和港口的立体规划正在实施,“基础设施行业和其他相关上市公司将从中受益”。
引发了许多衍生产品报告
一些媒体质疑“投资盛宴”
事实上,4月28日,有媒体报道股市上涨,“京津冀42万亿盛宴将使概念股上涨1.28%”。围绕“42万亿元”,这也引起了很多讨论。
一些媒体还从另一个角度质疑42万亿元,称42万亿元不是一个小数字。“钱从哪里来?”去哪里?未来会发生什么?谁在如此巨大的投资盛宴中扮演主角?谁获得巨额利润?”一些媒体甚至认为“42万亿元”是一个陷阱、一个大跃进等等。
5月9日,一名媒体记者向财政部办公厅核实了所谓42万亿元的消息。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经与财政部相关部门核实,确认相关部门未进行相关核算,并明确否认所谓“六年投资42万亿元”。
“42万亿元”数据从何而来
记者询问,“42万亿元”真的是从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2014年3月在财政部网站上发表的讲话开始的。讲话中提到“到2020年,城镇化率预计将达到60%,由此产生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
除了这篇演讲中提到的42万亿元,没有关于这42万亿元的官方声明。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官方网站未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资基金的相关信息。
但很明显,王保安提到的42万亿元只是城市化带来的投资需求,并不是对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投资估算。据专家介绍,京津冀协调发展有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在目前情况下,政府不可能轻率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耗资42万亿元。
□专家分析
虚假陈述的反复传播影响京津冀发展战略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狄芳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赵红表示,此类虚假陈述屡禁不止,危害极大。其浅层危害是影响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例如,它可能引起股票市场震荡。一些交易者可能会利用这个话题恶意投机,一些小股东在买卖时会受到损害。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甚至更大。房地产市场很难回到理性状态。此外,房价一般高而不低,房价上涨后很难回落。
在赵红看来,这样的谣言仍然有很深的影响。"它可能影响京津冀的发展战略."赵红说,从京津冀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三地的比较优势。对河北来说,其比较优势主要有三个: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资源低,生态环境好。容量很大,北京需要寻求更大的发展。
“一旦河北房价大幅上涨,相关因素成本上升,将削弱河北的比较优势。”赵红说,没有比较优势,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可能会丧失。
他告诉记者,国外也有一些小城镇已经成为大城市企业和政府的办公室。当地政府也明确表示,这些小城镇无非是要素成本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他们与中心城市合作的前提是交通建设。“如果对河北的要素成本进行推测,即使未来建成市郊铁路等交通工具,也可能削弱产业转移的驱动力,甚至可能对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造成干扰和影响。”(北京。中国。时间到了。报纸)
标题:财政部否认京津冀协同发展投42万亿 不靠天量投资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1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