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70字,读完约3分钟

——采访英国货币管理局前主席阿代尔?特纳勋爵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这种强调稳定增长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海外学者的关注。在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及其未来发展前景时,英国新经济思想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前货币管理局主席阿达伊尔表示。特纳勋爵最近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经济初现结构平衡迹象

特纳认为,中国的经济规模如此之大,仅靠出口无法实现向中高收入国家的转型。因此,正如中国政府所强调的,中国经济必须进一步平衡内部结构,将经济增长转化为消费驱动;与此同时,应该在金融体系中引入更多的市场纪律,以减少信贷刺激政策的后续影响。

中国经济初现结构平衡迹象

特纳说,中国经济的这一转变是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以前,虽然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赶超国”成功成为发达经济体的先例,但这些国家的经济并不能与中国相提并论,它们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目前还远远没有中国大,它们转型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不可避免地不在同一水平上。然而,特纳认为,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不一定会导致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关于未来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特纳表示,尽管中国的巨大经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但至少有以下三个因素可以为中国稳定的经济转型提供支撑。

中国经济初现结构平衡迹象

首先,中国自身的人口结构变化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未来,中国劳动力将呈现萎缩趋势。预测显示,从2015年到2025年,中国15至30岁的就业人口可能会下降25%。这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工资水平将继续上升,为消费驱动型经济提供动力。与此同时,农村仍有3亿多劳动力,未来将有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以促进城市化。此外,劳动力总量的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降低政府通过信贷扩张和基础设施投资消化劳动力供给的动力。

中国经济初现结构平衡迹象

其次,中国政府自身的债务结构相对健康。中国的中央政府债务水平相对较低,2013年底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强调市场在处理金融体系问题中的关键作用,但强大的金融实力和政府部门的政策可以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提供监管者的角色。

中国经济初现结构平衡迹象

第三,“一带一路”等重大举措的推出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巨额基础设施投资导致产能迅速增加。新常态下,“一带一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启动也将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动力。

中国经济初现结构平衡迹象

特纳认为,中国经济现阶段已经显示出结构再平衡的初步迹象。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制造业;2014年,家庭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最终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超过了投资比重。在经济政策方面,中央政府和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重新调整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性,重点是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引入市场纪律。这将进一步增强市场对中国经济再平衡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判断。

标题:中国经济初现结构平衡迹象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12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