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01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如何复制斯坦福+硅谷的创新模式?
构建创新集群的知识生态和协同创新机制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李玉国·清磊
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区域创新组织,如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城市高科技工业园。中国学术界、政府和企业界也开始研究创新集群。所有以产生新知识和新产品为目标的网络组织形式都植根于空的特定地理环境,它们都被归入创新集群的范畴。在世界范围内,斯坦福+硅谷仍然是最成功的创新集群形式,它无法被英国的剑桥科技园、印度的班加罗尔或中国的各种山谷所取代。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斯坦福大学为硅谷提供了一个不可复制的知识生态;第二,硅谷产业链的上下游和跨行业企业,以及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能够促进创业创新的合作机制。
知识生态是创新集群的基础
所谓知识生态是指大学或科研机构独特的专业优势,以及跨学科的人才和知识储备,通过产学研结合和师生参与的创业活动,实现地方工业化的转化机制。知识生态是创新集群的基础,本土化和国际化是创新集群适应知识生态的基本要求。创新集群不是组装和贴牌生产的生产集群,而是应该有一个促进自主创新和带动区域产业升级的良性合作机制。
中国许多地区的创新集群通常以核心技术空集中和外援为特征。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创新集群影响不大,既没有形成创新集群知识生态的高端供给,也没有提高自身在集群发展中的实力。
例如,在大连高新区的动漫游戏产业集群和数字制造产业集群中,地方高校基本上没有对应动漫的专业,因此大多数装备制造核心企业往往会跨越地方高校,直接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合作建立R&D实验室。因此,当地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很难在这一领域竞争创新和创业。
培育创新集群地方知识生态的四个要点
一是提升全国高校科技园的企业衍生和技术衍生能力。大学科技园内的大学应将其优势学科转化为优势生产力,鼓励大学建立和利用大学科技园的预孵化系统,并建立自己的中介服务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学生可以享受最优惠的条件,毕业后直接进入孵化器成立自己的公司。大学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创业成就引入到他们的创业评估中。
第二,传统产业升级的愿景应该针对来自地方大学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而不仅仅是寻求引进技术援助。许多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创新网络频繁、大规模地开展各种创新活动,使传统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活动相互促进。
政府应定期在高校和传统产业企业中建立技术应用和交流平台,方便传统产业企业与当地中小科技企业联系,并资助企业在高校设立横向项目,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资助,获得产业发展的知识生态。
第三,防止知识生态真理空在生产和城市的整合。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引进了一些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入园,在园区内建设设备完善的生活设施,形成硅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些科技创新型城市既没有大学,也没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只是商业地产的噱头。
在新城建设中,政府应考虑整合当地大学的优势学科或与支柱产业相关的学科,帮助大学在新城设立分校,或让这一领域的顶尖大学在新城建设工作站和研究中心,以形成新的知识生态,防止产城融合。
四是重点加强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建设,加强创新集群相关专业人才引进和有针对性人才培养,努力打造优势学科。
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石油工程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与胜利油田关系密切。围绕创新集群中的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优势学科,不仅可以培育创新集群技术和企业衍生的知识生态,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学研一体化的效率。
通过协同创新解决产业集群的三大问题
所谓协同创新是指突破创新主体之间壁垒的分工与合作。虽然不同的创新主体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面对不同的市场条件,但产业链上下游与创新利益的共同体关系是有效整合创新、实现深度合作的基本环节。具体来说,协同创新可以有效防止产业集群中的三个问题。
有生产而没有创新。这一问题意味着企业集中在同一个产业链上,在特定区域内形成以同质生产要素集中投入为特征的集群类型。从长远发展来看,上游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缺乏将受到产业链高端企业的制约。日本和韩国产业升级的经验表明,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先进技术的能力。
从解决方案来看,大学和研究机构作为重要的知识和人才基地,具有很强的促进产业创新的能力,能够在重大技术问题上与企业形成协同创新。
首先,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大力引进相关专业的科研和技术人才,并加强专业相应的重点产业集群。
其次,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搭建科研与产业之间的桥梁。如大连光电R&D中心在R&D从事产业发展,R&D成果直接产业化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第三,高校应主动与行业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针对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政府需要完善引导和调控机制,探索高校对接方式,建立外部需求驱动机制。企业应为大学设立横向项目,项目完成应由政府、采用单位和第三方大学的专业同行参与。根据高校的科研成果,项目的工作量应具有较大的权重和影响力,从而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形成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
有些领导者没有联盟。这个问题指的是当地有很多以核心大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但是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产业集群之间没有创新联盟。
基于产业链的创新联盟不是鼓励地方产业破坏市场机制,而是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充分利用区域产业集群在创新项目、地理邻近性和政策一致性方面的优势,以政府鼓励的形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凸显地方优势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事实上,我国在构建产业链创新联盟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尝试。例如,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和推动下,安泰科技带领上下游企业和R&D非晶产业机构,共同建立了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北京非晶产业链创新联盟,成功突破了万吨级非晶带产业化的关键技术。
有核心却没有匹配。这个问题意味着产业集群中存在核心大企业,但是支撑核心大企业的地方中小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还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优势。事实上,许多核心大企业将战略目标设定在创新能力上,而他们的生产却被分包给支持企业。
例如,大连造船、大连重工等数十亿元的年产值只有10%~20%是独立完成的,大部分产值需要由分包配套企业完成。然而,大连本地中小企业并未将其转化为潜在的竞争优势,许多订单已被南方省市的中小企业抢走。
这将严重制约产业集群的活力、本地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增长。特别是对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缺乏这样的支撑发展机制将削弱集群的整体优势。
一方面,鼓励核心大企业寻找有潜力的中小配套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订单融资或大企业担保融资等方式解决融资困难;另一方面,由政府牵头,帮助当地中小企业与主导产业对接,在科技投入、土地审批、管理培训和信息收集等方面实现配套政策。围绕重点产业集群,真正建设一批数量大、技术专业化、主题地方化的工业街道、城镇。
(本文是辽宁省优秀青年学者成长计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是辽宁省教育厅重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辽宁区域创新体系与协同创新模式研究,是加强科技带动辽宁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未经《中国经济周刊》书面授权,版权作品严禁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标题:【洞见】中国如何复制“斯坦福+硅谷”的创新模式?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13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