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65字,读完约5分钟
根据“天下金融”的经济声音,国务院近日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针对中央和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的具体措施。
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有三个亮点
什么是转移支付?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正因为如此,地方政府的财力明显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税收高,政府财力雄厚;欠发达地区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因此经常存在资金缺口。因此,中央政府有必要统筹安排财政收入,给予欠发达地区足够的财政支持。这种先收款后转账的过程称为转账支付。
一般来说,转移支付是财政拨款。我们常说,财政收入和支出就像住在家里一样。事实上,转移支付也可以找到类似的比喻。例如,父母给孩子钱,有时直接给零花钱。孩子拿走后,他决定如何花掉它,这相当于财政拨款。这是一般的转移支付;有时,父母会给孩子一笔钱,让他们买些东西,比如书包和衣服,这相当于财政拨款。这是特别转账付款。
国务院发布的《意见》明确提出逐步形成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体、一般转移支付和特殊转移支付相结合的转移支付体系。具体来说,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调整了两类转移支付的比例,一般转移支付的比例逐步提高到60%以上,现在只有50%左右。第二点是对专项转移支付的控制更加严格。意见提出,要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和使用,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的专项转移支付。第三点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更加明确,建议在中央基础设施投资和其他财政转移支付之间划清界限。
增加对地方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是“不错的钱”
为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对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众所周知,中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早年,转移支付的总体规模较小,但近十年来,专项转移支付迅速扩大,有些年份戴帽子发放的资金超过了一般转移支付。
一个聪明的女人没有饭就不能做饭,地方政府也不能做它想做的事情。这一次,逐步将一般转移支付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自由控制更多的资金?刘尚希是这样看的:
刘尚希:我们之所以要增加一般转移支付的比例,是为了提高地方财政的统筹能力,因为专项项目有特殊的用途,就像醋钱不能用来做酱油一样,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的统筹能力,就必须增加一般转移支付的比例。
压缩专项资金市场,回归市场
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意味着压缩专项转移支付。在此之前,已经有相关的行动。去年财政部安排预算时,要求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2013年的220个减少到150个左右。
然而,这一意见进一步建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的特殊转移支付。什么是竞争领域,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个领域进行特殊调整?刘尚希也回答了。
刘尚希:竞争领域实际上涉及到一些对企业的扶持政策,比如新能源、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性领域可以使市场发挥监管作用,所以政府没有必要分配这样的资金,这相当于越位。
然而,问题也来了。对特定行业和企业的补贴不仅在中国存在,在世界各地也以各种形式存在。以R&D和技术创新为例。如果没有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支持,企业就会挨饿。我们做什么呢刘尚希认为这可以通过市场化来解决。
刘尚希:它可能得到一个基金的支持。基金可以市场化运作,类似于风险投资这样的运作,所以这种支持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开始重建
此外,从表面上看,转移支付改革是一个多分配、少分配的问题,但实际上,它是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的明确。花钱是这个地方的责任。相反,中央政府应该为不应该花在本地的钱负责。刘尚希认为,这对于重建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刘尚希:这本身不是重建,但改革它将对加强地方财政关系的重建起到积极作用,因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涉及三个基本要素:行政权、财权和财力。那么,这种转移支付主要涉及财政资源的分配。
经济评论:匹配行政权力和财政权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上,地方政府更贴近基层,更了解普通民众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地方政府在地方事务中的主导地位。然而,当钱开始使用时,人们就不那么讨厌了。由于行政权力和财政权力的不匹配,在现实中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资金短缺。这种不匹配的一个表现是特殊转移支付的扩大:资金是有上限的,无论是紧急需求还是合理的原因,都不能用于其他目的。不可否认,自专项转移支付建立以来,它以其精确的定位帮助了贫困人口,服务了国民经济。然而,与此同时,各种弊端开始出现。由于行政审批的浓厚色彩,地方政府争相立项、寻求支持,造成了“跑钱”的荒谬局面,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然而,由于“难以调整”,财政部门有时对专项资金实行“普惠制”,专项转移支付就变成了“撒胡椒粉”。这些都表明,逐步降低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是大势所趋。只有行政权力和财政权力相匹配,我们才能事半功倍。
标题:中央提高一般转移支付占比 地方政府“不差钱”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17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