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33字,读完约6分钟
在茅盾85年的生命历史中,65年献给了中国文坛。 但是,晚年写回忆录《我走过的路》时,我只是想起了1916年8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到1949年为止的33年间的文学生活。
; 今天推送的这个副本来自茅盾子韬之的回忆实录。 他最近的立场为我们恢复了茅盾先生曲折的漫长痛苦的下半场。 从被免职、夫妇去世到临终前向合作协会捐赠25万元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是属于茅盾的沉默年月。
1981年3月27日,茅盾先生去世。 在这篇文章里,我怀念风雨中沉默顽强的老人。
父亲沉默的岁月
文韬
山雨欲来
我出生于1923年。 原来有个比我大两岁的姐姐,1945年在医疗事故中去世了。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一直在情报战线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先在南京军事学院工作,1958年调到位于北京近郊的高等军事学院,妻子陈小曼也复员到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一直在父母身边。
; 1949年2月,父亲来到和平解放的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周总理动员父亲担任文化部长,父亲不想当官员,婉言谢绝了。 之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听父亲的话,答应为他找得力的助手。 父亲这才答应了。 这是15年来的事了。
; “文革”前夕,国内政治形势已经紧张。 元旦,我们带着两个孩子去父母家过节。 妈妈叫我,轻轻地说:“别让你爸爸当文化部长! ”。
; 这件事本来就出乎意料。 在1964年春夏之交中,毛泽东主席听说对文艺事业有两个指示,指责文联各协会不执行党的政策,不接近工农兵,不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 批评文化部的有帝王相部、才子佳人部、外国死者部。 那时,我们预感到政治暴风雨向文艺界袭来,父亲作为在位15年的文化部长“罪是逃脱不了的”。
; 父亲被免除文化部长的职务,被任命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父亲离开文化部后,在报纸上开始了对“中间人物论”的批判。 对象是合作常务书记邵麟。
; 《中间人物论》是邵麟1962年8月在大连召开的座谈会上发表的观点,强调描绘英雄人物,也要重视中间人物的描写。 因为矛盾经常集中在这种人身上。 父亲参加了那个会议,说邵麟的意见其实是父亲的意见。
; 报纸开始批评邵麟的时候,我们以为醉酒的意思不在酒里。 比如,“中间人物论”是谁最早提出的呢? 发明者是谁? 言外之意,邵麟还没有后台出来。
; 不久,我听说夏衍根据父亲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林家店》被批评为毒草。 报纸的批判复印件开始出现,《文艺新闻》也出版了批判特刊。 批评的对象是夏衍,一目了然地向父亲走来。
; 我们周末去看望了父亲。 看着他也像以前一样,静静地躺在床上看书。 我看不到任何感情上的变化。 另外,我不会在外面批评电影《林家店》。 好像从没发生过这些事。 我们感到不可思议,只好轻轻地问妈妈。 妈妈好像很担心,小声说。 “我想大祸临头,你爸爸不让我胡说八道,他说需要注意。 ”。
; 父亲确实很沉着,一切照旧---宴会、戏剧等外事交际还是照样参加,每周一次的政协国际问题座谈会也就这样去。 在家里,父亲每天早上打扫30分钟作为自己的“必修科目”,之后追加了新的复印件。 每当女性工人假日或母亲身体不好时,都要为早起上小学的孙女煮牛奶,晚上关闭蜂窝炉。
; 对此,爸爸说:“人总是活动筋骨,坐着容易僵硬。 我年轻的时候就讨厌运动,吃亏了,现在只能老了想改,做清洁的工作。 ”。 他像礁石一样强烈地面对一切,一遍又一遍地知道自己应该相信什么。
很长的路要走
妈妈身体一直很好,1950年代得了高血压,后来诱发了糖尿病。 “文革”开始后的各种遭遇,像巨石一样压在她的心里。 1969年父亲莫名其妙地“站在旁边”,她的神经已经支撑不住了,突然身体垮了。
; 1970年1月29日凌晨,母亲因肾炎被误诊,无法得到比较有效的治疗,不幸去世。 这是父亲在“文革”中受到的最大打击。 悲伤过度,父亲发烧40度,嘴里吐梦话,总是抽搐,身体异常虚弱。 最终病危了,这是父亲病史上最危险的一次。
; 母亲走了,家里突然没有生气了。 父亲的睡眠越来越困难,安眠药越来越多,不仅增加了剂量,而且还必须增加品种,最多一晚服用三四次,服用七八粒不同作用的安眠药。 有时,父亲整个上午都晕过去,走路摇摇晃晃的。 那是半夜吃安眠药,药性还没过去。 父亲有哮喘,每次爬楼梯都休息一两次,头晕和脚变软,差点从楼上掉下来。 ;
到了晚年,父亲身体更差了,不太能走路,写的一般在床旁边的桌子前。 由于肺气肿引起的哮喘加剧,他每次不能写两个多小时。 我们劝他出国疗养,父亲总是说:“不行,写回忆录也停不下来。 这大量的资料必须随时查阅。 总是带不去吧。 写完就去”。
; 不管什么日子,父亲还看好几遍书,看报纸。 他本来是通过两个大本内部的“参考资料”知道国际大事的。 “靠边站”后,“参考资料”停止发送,父亲大为烦恼。 之后,我把自己点的“参考信息”交给了父亲,做了一点补偿。
; 1976年10月14日,党中央宣布粉碎“四人组”。 从21日到23日,北京民众连续三天举行了庆祝粉碎“四人组”的游行。 父亲10月初感染了感冒,不断注射、吃药。 我们建议他在家看电视转播,但父亲主张不要参加庆祝。 目睹天安门广场万民欢腾的场面,他高兴的同时,立即写下了旧体诗《粉碎反党集团“四人组”,表达了对党中央的钦佩。
最后一天
1980年9月,父亲因病住院了。 躺在病床上的他,依然关心着祖国的文化事业。 当时,设立鲁迅文学奖金的议案被发给父亲征求意见,父亲受到了启发。
; 他对我说:“解放后生活安定,你妈妈总是很节俭,我也不能花钱。 稿费一直在银行,现在多少钱? ”。
; “有二三十万吧。 ”。
; “这笔钱想用来设立文学奖。 单项文学奖的基金25万元不够吗? ”。
; 我说:“这是一大好事。 二十五万元相当多,一定能起到繁荣创作的作用。 单项奖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你是写小说的,设置小说奖吧。 ”。
; 父亲说:“不,这样的范围还很广,这笔钱一分散就起不到奖励的作用。 这几年,短篇小说取得了很大进展,长篇小说还没有繁荣。 我自己以写长篇小说为主,捐款设长篇小说奖吧。 ”。
; 父亲靠在床上,辛苦地写。 但是他的手不再听从指挥,写的字歪了无法辨认。 于是,他口述,我记录下来,写信给党中央:
邦同志及中共中央: ;
亲爱的同志们,我知道不会生病的。 在这最后一刻,我的心向着你们。 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要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绩和过失。 如果追逐被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光荣。
然后,父亲又口述了第二封信: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
; 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捐赠稿费25万元,作为设立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鼓励每年最好的长篇小说。 知道病治不好,我衷心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 最崇高的敬礼!
父亲举起颤抖的手,在给党中央的信上签了“沈雁冰”三个字,在给作家协会的信上签了“茅盾”两个字。 他叮嘱说:“信先收到,请等到将来送来。” 我明白父亲生前是不想寄信,还是他的大致-不想接受很多荣誉。 父亲补充说:“我可能会自己重写,以防万一。”
; 但这是父亲最终的遗志,谁认为他已经没有机会自己写了? 1981年3月27日,父亲陷入昏迷状态,呼吸困难,经抢救死亡。
; 父亲去世后,我把他寄给党中央的遗书交给了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 第二天,父亲给中国作协书记处的遗书和捐赠的存折25万元交给了作家协会秘书长。
; 父亲就这样离开了我们,那么突然,那么匆忙地走了。 他留下了两封珍贵的遗书,留下了他的作品,留下了多么遗憾。
; 1981年3月3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恢复父亲的中国共产党党籍。 这可能是这位老人65年来对文学生活的最好肯定。
; 我知道自己的水平有限。 这支秃笔不一定能完美地表现父亲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但我会尽力接近历史的真相。 这是我认识的父亲,是风雨中沉默顽强的老人。
; (以上文案摘自《百年风流:文化名人子孙回忆实录》)
【延伸阅览】
关于茅盾文学奖
1981年,茅盾在遗言中把稿费捐给了合作社,作为设立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鼓励了每年最好的长篇小说。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为此决定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当时由巴金斯担任主任委员。
历代获奖者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经历( 1977-1981 )
周克芹:“许茂及其女儿们”
魏巍:“东方”
莫应丰:“将军吟”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
古华:“芙蓉镇”
李国文:“冬春”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经历( 1982-1984 )
李准:“黄河东流去”
张洁:“沉重的翅膀”
刘心武:“钟鼓楼”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经历( 1985-1988 )
路遥:《平凡的世界》
凌力:《少年天子》
孙力,馀小惠:“都市风流”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霍达:“穆斯林葬礼”
荣誉奖
萧克:“浴血罗霄”
徐兴业:“金瓯缺”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经历( 1989-1994 )
王火:“战争与人”(一、二、三)
陈忠实:《白鹿原》
刘兴奋:《白门柳》
刘玉民:“骚动之秋”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经历( 1995-1998 )
张平:“选择”
阿来:《尘埃落定》
王安忆:《长恨歌》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经历( 1999-2002 )
熊召政:“张居正”
张洁:《无字》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柳建伟:“英雄时代”
宗璞:《东藏记》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经历( 2003-2006 )
贾平凹:“秦腔”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周大新:《湖光山色》
麦家:《暗算》
第8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经历( 2007-)
张炜:《你在高原》
刘醒龙:《天行者》
莫言:《青蛙》
毕飞宇:“揉”
刘震云:“一言一万句”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经历(-)
格非:《江南三部曲》
王蒙:“这边的风景”
李佩甫:《生命册》
金宇澄:《繁花》
苏童:《黄雀记》
标题:热门:两封珍贵遗书,揭秘茅盾在至暗时刻的最深牵挂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20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