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05字,读完约2分钟

中国新闻社呼和浩特6月4日电“中国文化开满了鲜花。蒙古族马头琴,作为中国边疆游牧民族的艺术和文化,经过长期的洗礼,已经走向海外,在外国观众和艺术家中非常受欢迎。”4日,来自日本的马头琴艺术家伊拉娜在接受中国新闻社采访时说。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从边境到国际

2019年历时40多天的“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传承与教育人才培养”培训班正式结束,50名海内外学生“满载而归”。伊拉娜将开始为她在日本的马头琴演唱会做准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从边境到国际

马头琴是一种蒙古弦乐器。2006年,马头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从边境到国际

伊拉娜出生在内蒙古。她从小就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她5岁开始学习马头琴,19岁去日本学习世界音乐,然后定居在日本东京。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从边境到国际

"那年我去日本时,我带着我的马头琴去了."伊拉娜说,“因为独特的马头琴艺术,我被一家日本表演艺术公司成功签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从边境到国际

伊拉娜告诉记者:“当我举办第一场音乐会时,我非常紧张,担心没有观众。然而,当我一登上舞台,现场就挤满了人,爆发出掌声。那一刻,我知道马头琴在国外的认同感有多高。”伊拉娜在日本首次登台演出达8年之久,为电影《画皮2》制作了配乐,并多次受邀参加国际音乐节。现在,她的音乐会的观众必须提前拿到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从边境到国际

马头琴原本是演奏蒙古长调的乐器。18世纪初,马头琴的面貌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马头琴钢琴风格的创新,马头琴的演奏技巧得到了创造和发展,许多民族说唱歌手也出现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从边境到国际

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长调和马头琴艺术走上专业舞台,走进大学课堂,形成了民间与专业双通道传承的格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从边境到国际

王晶,唯一的新加坡马头琴表演者,也参加了马头琴的训练。“我是新加坡唯一的马头琴表演者,也是新加坡许多大、中、小学和南洋艺术学院的马头琴教师。”王晶告诉记者,“在新加坡有很多孩子和成年人,马立克都想向马头琴学习。我也将帮助他们从内蒙古购买马头琴。”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从边境到国际

王晶说:“我一直认为我肩负着弘扬和继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只要他们喜欢,我就继续教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从边境到国际

依拉娜和王晶的说法,流传了近一千年的马头琴艺术在国际艺术的道路上越来越好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从边境到国际

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说,马头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要保护民族文化艺术遗产,还要在新的时代创造新的民族音乐艺术,并在国际上有效传播。(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从边境到国际

编辑:张洋

标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从边境到国际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2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