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93字,读完约7分钟

沉睡的城市正在苏醒。

通州有望成为北京的行政中心,十多年来,通州一直戴着“睡眠城市”的帽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通州的地位突然凸显。“沉睡的城市”终于要脱帽了,通州正在承担起中心城市的职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场所,这关系到功能救济、产业转移的重大责任,当然也关系到实验场的深远意义。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从今天开始,该报推出了“通州另类”系列报道,以此作为观察样本,观察京津冀协同运作的情况,功能转移能否顺利进行,三地能否形成互补的发展效应。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在北京东六环和运河之间,以通湖南路为界,有从地面向北升起的城市高层建筑,也有从老通州向南升起的许多村庄,它们沉默而“对峙”。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现在,这个微妙的平衡已经被一个多月前“分中心”的扩张打破了。

在通州区虞城镇郝家福村,温州人刘投资100多万元开了一家综合商店,他总是皱起眉头。“十年前我来到郝家福村,店只有十几平米,不到20万元。现在投资500平方米(包括仓库)。”刘告诉《国家商报》记者:“前年有人出价100万买我的店,我出价150万,但是没有成交。现在,据说我们要拆除它,即使我们付20万元,人们认为我们会赔钱。”。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沉默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的一生都在这里。”

事实上,在郝家福村,70%以上的住户为外来务工人员租房,住户“出走”和商店倾销商品的现象出现后,谣言四起。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传言中的狂欢是北京市政府的荣耀。在以每月300元房租为代价的农民工眼里,他们似乎与自己无关。目前,他们所感受到的只是在广阔的北京找房子再搬的不安。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积累了十几年的通州想象,用“次中心”的概念,释放了半个多月以来最狂野的表达。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房客离开:商人日夜关注政策趋势

"村委会通知我们不要租新房子。"郝家福村的一位村民在接受《全国商报》采访时表示,“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拆迁通知,但如果拆迁的话,新的住户会很麻烦。”“郝家福村的流动人口占70%以上,全村在高峰期有七八千人。现在有四五千人活着,但是已经有许多人离开了。”刘说:“从去年开始就有报道说这里要拆迁。”。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郝家福村位于东六环外,毗邻通湖南路,大道平坦。新建6号线,设立“郝家福站”。这里的房客总是比附近的其他村庄多,商店里从来不缺乘客。这也让刘一直为自己的选店眼光感到自豪,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眼光似乎迎合了政府的选店策略,所以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把一家店的客流量保持得越来越少。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在郝家福村,大多数村民建起了自己的房子出租给农民工。一套房子的平均租金约为300元,而每个村民平均拥有十套以上的出租房。随着房客的离去,村民的收入减少了,小商店的销售额也在下降。“过去,我的购买频率是每周一次或两次,现在变成每月一次。”刘不住地叹气。“商店已经开始卖商品了。被子和电器都是以购买价格的20%出售,但是没有人买。谁想要这些东西?”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把自己的财富砸进这家500平米的店铺的刘,几乎日夜关注着北京市政府和通州区政府的相关政策动向。“前年有人出价100万买我的店,我的价格是150万,所以没有交易。现在,即使卖了20万元,人们也觉得会赔钱,所以卖不出去。当时,商店里挤满了人流和货位,现在没有人会来拉货赔本了。”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村民们担心这栋楼的生活费用会更高

对于郝家福那些主要依靠租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村民来说,虽然他们是通州的“原住民”,但面对分中心建设的推进,他们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计算上暂时失衡。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我不喜欢住在大楼里。我不喜欢我的‘摩托车’在大楼里找地方存放。”村民老王心里直截了当地说“不喜欢”,停顿了一下,然后说:“不过,如果这是政府的政策,我们还是会支持的,但我们也希望政府能看到我们村民的贡献,把我们祖先生活的地方和孩子长大的地方推下去,这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老王也很担心自己未来的生活。“住在大楼里的费用会更高。也许你将来赚不到钱。等你长大了,你就只能靠你儿子来赡养老人了吗?”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然而,与市场上关于“分中心”的传言和建筑市场的涨潮不同,通州区政府对媒体采访要求保持了最大的沉默。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对于“东扩”背后的逻辑,研究者更倾向于梳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定位。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不管传言是什么,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是,通州能为北京发挥什么作用?因为我们显然不需要只卖房子的通州。”汤芳智库地区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武明告诉《商业日报》记者,“这是人口萧条吗?还是一个功能性的减压口?通州位于北京、天津和河北的交界处。它能帮助北京打开通往河北的工业救济渠道吗?那么,在河北建设一个分中心是起主导作用呢,还是会吸收资源呢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商业日报》记者梳理了通州区政府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发现,“首都副中心”一词直到2013年才出现在报告中,全文出现了28次。选择通州作为“副中心”已经在业界讨论了十多年,但讨论的焦点已经从“住宅副中心”转移到“首都副中心”。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短板:与分中心的定位不一致

在2004年6月21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有报道称“随着北京经济中心的规划东移,朝阳北路以南、京沈高速公路以北、中央商务区五环路以西、通州东部等区域作为中心居住区的优势和功能已初步凸显,将成为‘居住中心区’。”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市政府已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有东移的计划。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北京市规划院原院长、中央商务区总设计师柯张欢在报告中说:“北京东部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空间,而‘居住中心’区域是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区域。”“沿着长安街向东,到中央商务区,然后到通州,建立一个明确的‘分中心’,可以清楚地看到,北京继续向东发展和东扩的逻辑。”张武明对《商业日报》记者说,“但是,就人口救助而言,绝不能朝一个方向发展。”要合理布局到大兴、通州、昌平等周边区县,形成网络化的人口空房结构”。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然而,从高端的“分中心”层面来看,通州的公共服务缺陷无疑使其处于尴尬的境地。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6月23日,北京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14-2015年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根据报告数据,目前北京的公共服务失衡仍然严重。在北京的16个区县中,通州得分最低。这显然不符合“城市副中心”的定位,也远非缓解北京“大城市病”和“缓解北京人口”的目标。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通州的缺点是医疗、学校和养老。”通州区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说:“这是不可否认的,所以我们计划建设一个国际医疗服务区和一所优势学校的分校。”

“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事实上,通州区正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国家商报记者了解到,今年通州区将力争申请国家卫生产业试点园区,实现首批医学教学科研团队项目启动,探索公立医院改革和社会资本办医方式,引进市级以上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区内二级以上医院与市级优质医疗资源的全面合作。一直受到公众舆论关注的人民大学通州校区预计将为其提供土地,并于今年开始建设。

标题:“副中心”语境下的通州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8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