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13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网北京1月22日电(记者梁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关涛介绍了2014年外汇收支数据,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管涛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人民币汇率已趋于均衡合理水平,并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和认可,刺激了国内市场主体资产负债货币结构的调整。
关涛在回答“201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进出口顺差较大,8月份以来,我行结售汇出现逆差”问题时表示,我们注意到,去年第二季度以来,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而我行结售汇余额持续下降,甚至由顺差转为逆差。他解释说,这种现象被称为贸易顺差和外汇供求之间的偏差。去年下半年,进出口顺差2778亿美元,比上半年增长166%。然而,同期即期和远期结售汇继续出现逆差,累计余额从上半年的1674亿美元增至818亿美元。从国际收支来看,第三季度经常账户盈余为722亿美元,明显高于上半年402亿美元的季度平均水平,但跨境资本流动却从上半年389亿美元的季度平均净流入变为第三季度90亿美元的净流出。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外汇储备资产平均每季度增加743亿美元,减少4亿美元。初步估计,第四季度国际收支仍可能呈现“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逆差”的运行趋势。
关涛指出,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2014年3月,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进一步扩大,汇率双向波动逐渐深入人心,人民币汇率预期出现偏差,导致企业结汇意愿减弱,购汇动机增强,采取了增加外汇存款、减少外汇贷款的金融操作。2014年末,年初国内外汇贷款与国内外汇存款的比较下降了26个百分点,市场金融运行策略表现为补充美元空头的运行;
其次,2014年,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出不平衡的缓慢复苏。美联储逐渐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汇率全面走强。美元指数全年上涨12%。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国际资本已经回流到美国,许多新兴市场都经历了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的压力,这也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市场越来越关注中国经济运行,也越来越关注一些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市场情绪处于大幅波动时期。此外,人民币汇率已趋于均衡合理水平,并被市场广泛接受和认可,刺激了国内市场主体资产负债的货币结构调整。
如何对待这种跨境资本的双向振荡,管涛说,主要有两点:一方面,这符合宏观调控和改革的方向。首先,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中央银行逐渐淡出正常的外汇市场干预,“贸易顺差和资本外流”的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变得更加正常。二是银行外汇存款增加,国内外汇贷款减少,表明银行外汇存款大部分用于境外投资,外汇由中央银行集中持有转变为市场分散持有,这是一个“为民储汇”的过程。第三,国内企业在早期借入大量美元债务后,正在加速还款,这有利于降低全社会的杠杆率,减少货币错配。这是一个预期的、有序的调整;
另一方面,目前的调整是适度的,也是可以承受的。虽然下半年存在一定的资本外流压力,但并没有改变全年外汇供过于求和外汇储备增加的基本格局。此外,市场运行平稳,企业外汇需求基本得到保障,外汇市场流动性非常充足,包括个人在内的企业不会恐慌囤积外汇。11月和12月,外汇供需缺口从前两个月的200亿至300亿美元收敛至100亿美元左右。
此外,尽管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有所下降,但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汇率总体上继续保持强劲。去年,国际清算银行编制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均创历史新高,年升值幅度分别为6.4%和6.2%,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累计升值幅度分别为40.5%和51%。
未来,中国跨境资本流动仍将面临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从某种情况来看,中国仍将保持经常项目顺差,尤其是商品贸易顺差;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但仍将保持世界高水平,人民币利率仍将高于主要货币利率,这有利于保持其对国际资本特别是中长期资本的吸引力。从不确定的角度来看,市场也将关注国内经济运行及其金融和金融风险。缩小本币与外币之间的利差将加速国内市场主体资产负债货币结构的调整。
世界上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如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分化,美国的货币政策将正常化,欧洲和日本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继续加码,以及商品价格的调整、新兴市场的货币动荡、地缘政治冲突等。总体而言,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继续呈现“经常项目基本平衡、跨境资本流动双向波动”的国际收支格局。
标题:管涛:去年下半年出现一定资金流出压力没有改变基本格局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13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