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77字,读完约8分钟
在“五一”期间,六大央企董事长将被更换的消息在网上集体流传。
昨天,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官方网站发布的最新公告,公布了主要领导调整的权威信息。
其中,王玉普是中石化董事长,王一林是中石油董事长,华阳是中海油董事长。
此外,鞍钢集团和中国五矿集团也宣布了高层人事调整的消息。
人事调整
中石油:
王一林是董事长
周继平老的时候就从领导班子里退休了
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官方网站(报价:601857,咨询),5月4日下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召开了一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会议。王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变更的决定》,王一林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继平被免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职务,并于年满18岁时退出领导班子。董事长的任免按有关法律和程序办理。
王一林,2003年至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2011年4月,他被调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中海油当天宣布免去王一林中海油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职务;任命华阳为中海油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免去其总经理职务。
中石化:
王玉璞接管了傅成玉
中石化欢迎部长级领导
昨天下午,中石化集团正式更换了负责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王玉普接替64岁的傅成玉担任中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1951年退休的傅成玉是油田的“老手”。他曾担任中海油集团董事长,并于2011年4月调任中石化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
根据国务院部委的人物数据库,59岁的王玉普已经在周年油田工作了很长时间。他曾担任黑龙江省副省长,2013年成为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并被任命为正部级。
根据数据,在SASAC管理的112家中央企业中,有53家是副部长级企业。王玉普此次出任中石化,使中石化集团成为SASAC唯一一家部级龙头企业。目前,中国最著名的部级中央企业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它是在2013年铁道部撤销后成立的。“铁总”是中央政府管理(财政部管理)的部级国有独资企业,注册资本10360亿元。
中海油:
华阳是主席
我在中海油工作了33年
昨天,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官方网站上发布的最新公告显示,华阳被任命为该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根据公告,当天下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召开了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会议。王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要领导变动的决定》:同志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免去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职务;免去王一林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职务,另行任命。
从简历中可以看出,华阳于1982年大学毕业后加入中海油,并在中海油工作了33年。
表演
“三桶石油”季度报告:净利润大幅下降
随着2015年第一季度报告的披露,“三桶石油”的第一季度报告已经发布。从业绩来看,“三桶油”再次受到第一季度油价下跌的沉重打击,净利润大幅下降。
根据中石油的季度报告,该公司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03亿元,同比下降22%;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1.5亿元,同比下降82%。其中,勘探生产行业实现营业利润172.99亿元,同比下降67.2%。
第一季度报告还显示,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公司原油平均实现价格为48.87美元/桶,同比下降51.2%。
国际油价是决定中石油利润的关键,公司利润主要来自勘探和生产。
尤其悲观的是,中石油还表示,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2015年第一季度原油价格处于低位波动。如果价格水平在2015年第二季度继续保持在低水平,该公司的原油价格预测将同比大幅下降。据估计,2015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将同比大幅下降。
此外,中海油的季度报告显示,由于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该公司未经审计的油气销售收入在此期间约为355.4亿元,同比下降39.9%;平均实现油价为53.40美元/桶,同比下降49.0%;天然气的平均实际价格为6.68美元/千立方英尺,同比增长5.5%。
事实上,根据刚刚发布的2014年年报,2014年三桶石油的净利润受到了油价下跌的影响,这并不理想。
年报显示,中石油去年实现净利润1071.73亿元,同比下降17.30%;中石化实现营业收入28259.14亿元,同比下降1.90%;实现净利润474.3亿元,同比下降29.40%;中海油实现收入2746.34亿元,同比下降3.9%,净利润601.99亿元,同比增长6.6%。
银河证券(Galaxy Securities)研究员邱晓峰认为,随着油价触底,中石化的业绩在第一季度继续触底,并有望逐季度改善。中石油的业绩将在今年第一季度见底。
“低油价对中石油的业绩有重大影响。随着油价的逐步反弹,公司的经营状况有望在第二季度得到改善。”安信证券分析师表示。
隆中石化网络分析师李燕对《证券日报》表示,市场供大于求的特征依然存在,油价仍处于压力之下。
分析
国有石油公司改革的逻辑起点
多年来,以中石油和中石化为代表的国有石油公司垄断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批评。在“成品油断供”、“油价涨不跌”甚至“成品油升级”等问题上,石油央企几乎成了“千夫所指”。
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石油中央企业改革都已经成为中国油气体制改革不可回避的内容。在石油中央企业改革的讨论中,“拆分”和“合并”是两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然而,笔者认为,拆分和合并作为一种重构市场结构的手段,并不能真正解决石油中央企业的问题。如果关于石油中央企业改革的讨论集中在“如何拆分”或“合并”上,而没有讨论“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有石油公司”等基本问题,那么新一轮国有石油公司改革的效果可能不会像想象的那样乐观。
回顾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油气中央企业即国有石油公司的改革历史,以及围绕国有石油公司改革的争论,我们可以发现,各方对国有石油公司的改革存在很大分歧。政府(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推动国有石油公司改革的核心目标没有改变,那就是建立能够与国际石油巨头竞争和抗衡的中国国有石油公司。
分裂和合并的不同阶段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然而,事实证明,在过去的15年里,通过压制国内竞争和牺牲国内效率,我们没有培养出国家石油公司能够与跨国石油公司相匹敌的竞争力。一些学者、地方油气企业和民营企业希望通过拆分打破垄断,获得市场准入机会。消费者希望引入竞争来降低油价。然而,具有行政垄断地位的油气中央企业抱怨政府干预过多,决策不灵活,不利于企业经营,希望进一步改革,获得更大的经营“自主权”。
这些反映不同利益的分歧和争端难以调和是正常的。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十五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的改革导致了政府主导及其吸引力(企业变强),但事实上,中央企业的垄断利益已经最大化(大而不强)。如果新一轮的国有石油公司改革仍局限于“兼并计划”,继续不打破导致国有石油公司“摇摇欲坠”的行政垄断,恐怕就无法走出“大而不强”的怪圈。
为避免这种尴尬局面,需要主导国有石油公司改革的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跳出利益纷争的局限,将改革的重心从“分拆与合并”转移到“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有石油公司”、“应采取什么机制来确保国有石油公司的商业和非商业目标得到应有的地位”等根本性问题上,并尽量避免招安和撤并等改革措施。总之,培育真正属于“国家”和“全民共享”的国有石油公司,应该是新一轮国有石油公司改革的逻辑起点。
标题:“三桶油”昨集体宣布换帅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15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