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18字,读完约7分钟
有人认为学科的分类是从近代开始的。另一个人认为,如果把学科的分类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古希腊罗马人就会强调细致的分析,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有学科的分类。 从世界范围来看,古代东西方的学科不能划分得那么细致,都是各学科知识混杂的东西,古代没有严格的学科分类 在从古代传入中国的文化中,文史哲、政经法、农工医这样的分法在哪里呢? 中国古代都是综合学科,有些学科是相对基础的学科 因此,在学习以前文化传达的时候,应该打下广泛的基础。 稷下学宫中国人强调传承,从古代开始逐渐形成了源性的典籍 在古人心中,世界是一个整体,天地万物之间的“道通是一个”(“庄子齐物论”),无论有多少事件、现象,都可以以一个共同的理由贯穿。 道家说,道路是一贯的,无处不在,各有各的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 《华严经》里说:“一是一切,一切都是一个。” “一个多,一个万物有整体相关性,整体特征出现在各个部分。 佛教中的华严宗有对世界的认知有理法界,即“一”,和法界,即“多”,有一种说法是:一多,一离开一,哪里就有很多事。 “理事没有障碍”,即理和事之间没有间隔,没有障碍,可以贯通 此外,理事不妨碍法界,什么事都不妨碍法界 《老子道德经注》、[魏]王弼注、楼宇烈学校注释的许多道理都是共通的,如果连哲学的高度都认识到问题,实际上可以用共通的大体来解决 例如,在哲学上,人的五脏六腑分别对应五行,五行之间产生矛盾 如果相生相克的关系失去平衡,人就会生病 身体不健康,我们可以说这是阴阳五行失调。 得了社会病,阴阳五行也类似吧? 我觉得很好 如果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在某种意义上不就是阴阳失调吗我们可以把社会组织看作五行,组织间的平衡破坏,相生相克的关系发生变化,社会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古代人有“上医治国、中医治疗、下治病”一词,范仲淹也说“非良相即良医”,这证明了疾病治疗和治国的道理是共通的 古人非常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他们总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发展文化 用古人的话来说,这是“不叙述”,“叙述”是叙述。 “作”是创作、发明 “不叙述”的意思是叙述了前人的思想,但没有被创造的谦虚的说法 可以看出,在“叙述”根源典籍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思想 中国历来流传着文化的根源典籍,被称为三玄四书五经 三玄是指“周易”、“老子”、“庄子”。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全书全注全译大字本)五经的《诗经》现在一定在中国文学科谈论,哲学系的课上没有《诗经》。 但是问题是《诗经》只有文学作品吗? 我从孔子时代开始讲过《诗经》,孔子想:“不学诗,什么也不说。”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学《诗经》,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诗经还告诉我们如何思考和控制感情的标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天真也 “不能坏。 那是我们人类工作的标准。 孔子还说:“《关雎》快乐不淫,悲伤不伤 “(《论语八侘》)“轻松不淫,悲伤不伤”,也就是说只不过是喜悦,不沉溺于悲伤,这是中道。 《孟子》引用了30多部《诗经》。 《大学》一份共一千五百多字,十多个地方引用了《诗经》。 《中庸》3000多字,近30处被引为《诗经》 荀子是先秦最后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一书中有70多处引用。 上述着作都是通过引用《诗经》揭示了自己的思想 学哲学的人不学《诗经》,损失就大了,很多道理你都没学 荀子像中国人以前的传说强调“文是载道”,我们不能停留在文案的表面,看流传着什么思想。 中华书局的《文史知识》杂志提倡学习文史 我在《文史知识》座谈会上叹息说:“文以载道,我们不仅要背诵语篇,而且要从语篇中阅读,这是所表达的人类处世的道理。” 处身需要明道,前圣传后贤 没有从前,没有现在,没有从前,没有从哪里来的现在? 今天看宜鉴古,我们最好看现代事件,拿着古代的镜子看 历史从古到今慢慢发展,我们读历史 《文史知识》创刊号《书经》是古代历史文献的编纂 例如,记载了出征、发誓、办案、发出训令、警告子孙应该怎么做等文件,可以说是公文的全集 《书经》只有历史系的学生去读吗? 哲学系的学生不需要读吗? 当然要读 古代不分文史哲,没有思想的文学家不能说是文学家 文学不是词章之学,而是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注入作品,甚至关于天文、地理、数学等的认知,都从《诗经》、《书经》等根源性经典迅速发展起来 因此,这些根源性的经典是一切学问的来源。 《黄帝内经》是中医源性的经典 书中的许多理论几乎也适用于其他行业。 例如,“圣人不治之症尚未痊愈,不治之症尚未紊乱”(《黄帝内经》卷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这一基本的“荀子认真”中也有提到。 荀子是政治,不是治病。 荀子说“君子治,非治乱也” “也就是说,我们管理社会必须从治疗开始,不是混乱后再管理 荀子,治是什么,乱是什么? 荀子回答说:“礼义的所谓治,非礼义的所谓乱。” “社会管理得很好,大家都遵守礼仪规范,生活很有秩序。 什么乱? 礼崩乐坏后,如果大家不遵守礼,这个社会就会混乱 有人问混乱后是不管理它还是不管它? 当然不是。 荀子说。 “在国家之乱中统治的人,不是在事件之乱中统治的,也是去乱中统治的。 “不仅仅是去乱,从根本上说是恢复礼义。 我们总是叙述治本,治身,治国需要抓住根本 不治之症是《黄帝内经》(中华古典普及文库)《荀子新注》(中国古典名萧译注)在学习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各自奠定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药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一《论大医习业》中说,成为医生的各方面知识都必须具备,《素问》《甲乙》《黄帝针经》……诸子百家都应该学习,熟读《老》《庄》《内经》,这里的《内经》 这里的《内经》是经典佛教。 只有了解所有上述学问,才能成为好医生 即使成为学者,只有理解医学的道理,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儒教强调,必须关注父母的身体状况,因此人类必须理解养生学 元代有一本叫《儒门事亲》的医书,书中说重要的事情,就要知道医学的道理和养生方法 有些道家养生之道是锻炼内丹,有些是锻炼外丹,好好使用外丹是有用的,不好好使用是伤身的 明代大部分皇帝都没活到40岁,为什么? 他们太喜欢炼外丹了,想一百岁,所以很多人死于丹中毒。 关于如何学习以前传下来的文化,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件事 (本文摘自《体悟力:楼宇烈的北大哲学课》,有增删。 ) |展开阅读:阅读原文
标题:热门:楼宇烈:怎样学习以前传下来文化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19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