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9字,读完约3分钟
7月8日是农历六月的第六天,这也是一个传统的佛经干燥节。同一天上午,河南省嵩山少林寺举行了一场晒经仪式,在游客面前展示罕见的石刻经卷和纸质经卷,让他们有机会近距离体验佛教文化。与此同时,在四川图书馆举办了一个独特的展览“蜕变——古籍中的传统医学文化与当代生活和艺术的潜移默化”。组织者特别邀请专业策展人将珍贵的古籍和许多当代艺术家的特殊创作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是激活古籍的大胆尝试,赢得了业内人士的赞誉。
自中国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为了加深人们对古籍的了解和理解,国家和地方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大型专题展览逐渐增多。然而,古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籍修复技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无论是在公众中的传播还是在社会力量的参与方面,都与其他形式的文物和非遗产类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事实上,自上个世纪以来,随着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出现了许多保护古村落和古建筑的特殊民间组织和相关基金会,对促进文物的特殊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作为一种可移动的文物,与古籍相关的民间保护组织和基金会却很少。
古籍保护是否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有大量的古籍,保护工作比泰山还重要。然而,相关的人才储备和资金保障与古籍所承担的使命并不成正比。据初步统计,目前中国2000多家公共藏书机构(包括民国线装书)收藏的中国古籍约有20万种,5000多万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古籍保护工作,但至今仍存在保护基础不清、保护环境堪忧、老化破坏严重、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实践证明,尽管各级政府支持,各地古籍保护中心和相关公共收藏机构积极尽责,但古籍保护工作仍存在一些空白色和不完善的方面。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早就认识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自2015年成立以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连续几年邀请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夏季古籍普查。大学生志愿者青年与古籍的碰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方面弥补了全国古籍保护中心专业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同时,为了寻求社会资金的注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主动走出去,积极宣传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其工作逐渐得到了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BOE科技集团的认可,多年来一直支持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开展各项公益事业。
作为一种不受欢迎的文化遗产,许多人对古籍能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持怀疑态度。事实上,在中国古籍保护的历史上,从来不缺少自愿捐钱刻书的文人。在饱受战争摧残的时代,一些人不顾个人安危,从火和水中抢救出珍贵的古籍,并在和平时期慷慨捐赠他们的收藏品。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后,郑振铎先生开始隐居多年,在此期间,他的工作主要是整理古籍,直至抗日战争胜利。1958年,郑振铎在一次飞机失事中遇难后,他的家人向国家捐赠了近10万本珍贵的古籍,被视为第二生命...
我们应该看到,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将进一步推动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让公众参与古籍保护,这条路是漫长的,但最终将是唯一的路。(李静)
编辑:张洋
标题:积极引进社会力量,保护古籍。请看看他们。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2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