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85字,读完约6分钟

云南省腾冲,中国西南边陲的一个重要城镇,曾经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它也被称为“中国遥感的摇篮”。1978年至1980年,中国科学院与云南省合作,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林业部和国家海洋局等大学的700多名专家合作,在中国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多学科和综合航空空遥感应用实验。

数字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搭建立交桥

四十年后,第三届数字丝绸之路国际会议几天前在腾冲召开。从明年开始,由中国科学家提出并领导的为期10年的国际科学项目“数字丝绸之路国际科学项目(DBAR)”将在完成2016年至2018年第一阶段计划的基础上开始第二阶段的研究。遥感技术和地球大数据在中国的应用正在为“一带一路”搭建一座“立交桥”。

数字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搭建立交桥

为解决老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中国科学院信息科学研究所研究员、DBAR主席郭华东院士在会上提出了一个新思路:沿着中国人口密度“爱辉-腾冲”的分界线,建设一条“美丽的华中山脊带”,为解决双方大规模的“失衡与不足”问题做出贡献。“该地区幅员辽阔,必须经过许多自然保护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等。地形、人口分布、资源和环境都很独特。遥感技术和地球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为破解“胡焕庸线”提出了新的方向。”郭华东表示,地球大数据是一种新的战略资源,是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手段,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数字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搭建立交桥

在第三届国际数字丝绸之路大会上,郭华东领导的腾冲院士工作站正式揭幕。今年5月,他领导的“爱辉院士工作站”也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成立。“在‘胡焕庸线’两端建立院士工作站,是为了有针对性地提高地球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加强两地之间的信息技术和应用水平空”郭华东介绍说,他希望建立一个由“一线”(即胡焕庸线)、“两端”(即爱辉和腾冲)、“三国”(即中国、俄罗斯和缅甸)和“九省”(包括沿线中国的九个省和地区)组成的“美丽中国中脊带”发展格局,促进东北亚与东南亚在中国东北-西南地区便捷交通和贸易的形成。

数字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搭建立交桥

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解决老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今,地球观测技术和地球大数据正在许多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在泰国,空技术是泰姬陵的“保护者”;在非洲,遥感技术是农业产量估算的“尺度”;在人力资源难以到达的海洋中心和沙漠中心,地球观测技术是监测环境变化的“眼睛”……遥感在地质灾害监测和灾后重建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遥感与地震风险评估研究室主任、中国地震应急遥感技术协调小组组长王晓庆说,遥感技术在地质活动构造和活动断层监测、地震烈度评估和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正在制定评估地震强度的遥感行业标准,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完成。”

数字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搭建立交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DBAR项目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已有5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了这一国际科学项目,旨在通过共享数据、经验、技术和知识,实现地球大数据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科学服务。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赵表示,也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重点部署项目。它将以地球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和纽带,建立国际首创的“数字丝绸之路”决策支持系统等。,并计划在怀柔科学城建立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为“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我相信,通过这个特别项目和DBAR的实施,将为全面提升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领域的技术创新、科学发现、宏观决策和公共知识传播服务做出创新贡献”。

数字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搭建立交桥

中国遥感受到世界欢迎

赞比亚大学执行校长卢克说,他今年很高兴:在DBAR的支持下,赞比亚大学成立了“数字一带一路农业和粮食安全卓越中心”。“我们参与了DBAR的农业和粮食安全次级项目。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科学家的帮助下,我们建立了一个数据模型来评估赞比亚和整个非洲的农业生产能力,并为赞比亚和整个非洲的农业管理提供帮助。”卢克说,“在农业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在水资源管理和环境监测方面开展合作。”他希望借建立英才中心的机会,引进更多先进的中国科学技术,吸引更多来自两国的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把英才中心做大做强。

数字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搭建立交桥

泰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蒙蒂普·斯里拉坦也很高兴。她介绍了中国和泰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监测海洋环境的经验。“DBAR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决策服务等一系列工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还希望DBAR将根据沿途国家的本地化和多样化,进一步关注人类当前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灾害风险和环境污染,并形成一个开放的国际网络,为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数字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搭建立交桥

“许多‘一带一路’国家使用地球大数据的能力薄弱,应用研究水平低。他们既没有能力建设空机房和地面观测站等基础设施,也没有能力培养地球大数据的科技人才。我们希望与途经DBAR的沿线国家合作,提高其遥感技术水平,造福当地人民。”郭华东介绍说,自启动以来,DBAR在环境变化、自然灾害、世界遗产、水资源、农业和粮食安全、海洋和沿海地区、城市环境、山区和寒冷地区等领域开展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和应用的研究和创新合作。前八个国际卓越中心分别位于俄罗斯、巴基斯坦、意大利、摩洛哥、赞比亚、泰国、芬兰和美国。希望在卓越中心的帮助下,形成联合研究、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开放式科技合作基地,形成辐射周边地区的具有区域优势和研究特色的国际合作网络。

数字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搭建立交桥

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数字丝绸之路”地球大数据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台将向“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开放,力争实现多源数据信息整合、数字复制、多元交叉整合的目标,有效利用地球大数据,服务“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搭建立交桥

这只是开始。郭华东表示,2019年,DBAR将从准备和启动阶段(2016-2018年)转变为第一个实施阶段(2019-2022年)。“为了更好地规划实施和发展,DBAR制定了新的评估和实施阶段草案,重点是‘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支持服务的能力建设,并全面开展‘一带一路’指标的评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遥感技术和地球大数据应该不断创新,努力形成世界级的研究水平。例如,科学家必须在突破遥感基础理论和建立数据聚集和共享机制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数字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搭建立交桥

郭华东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着共同的目标,以人类福祉为基础,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中国科学家将在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的责任。”(齐芳)

数字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搭建立交桥

编辑:张洋

标题:数字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搭建立交桥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