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3字,读完约3分钟

神秘而精致的羌笛和羌族刺绣,欢快而火热的彝族火把节,奔放的藏式锅庄,精彩的川剧变脸,有力的川江号角...6月7日和8日晚,由四川省文化旅游局主办,四川歌舞剧院承办。2019年四川“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主要活动——大型非遗主题歌舞表演“传承与创新”新创的民族歌舞节目,展现了最具代表性的汉、藏、羌、彝非遗项目,呈现出精彩的面貌,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展示了四川非遗的独特魅力和保护成果,展示了四川非遗的当代创新实践。

四川非遗传遗传实践

6月8日是2019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一天正好是传统的端午节。四川各级文化旅游部门结合传统节日,广泛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迎龙舟节百船赛”集中展、巴蜀工作坊、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精品展、成都非遗校园教学成果展、征文大赛、万人签名活动、凉山彝族自治州非遗景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瓦尔俄罗斯足节、广元非遗宣传展、传统工艺振兴交流展等100多项活动在巴蜀蓬勃开展。

四川非遗传遗传实践

“把红色刺绣放在水龙头上,并在上面做最后的润色。一双小眼睛,好天气,国家和平与安全;天空中两点钟,幸运星高照,国家繁荣昌盛……”6月5日上午,在按照古老的法律完成了龙舟的红色收尾仪式后,来自全省各市县的18支龙舟队驶入了浩瀚的岷江汉阳湖水域。;同时,“巴蜀作坊、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展”在成都伊藤广场中庭展出。先后举办了10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品、200多件精美的文化创意产品和10多项互动体验活动,如“吉雅端午节”古琴茶艺欣赏、端午节主题插画、熊猫画、亲子读经、木偶变脸、皮影戏、手工编绳体验等,向公众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生动体验。

四川非遗传遗传实践

2019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5周年。近年来,四川大力宣传非遗保护政策法规,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展示四川非遗的独特魅力和保护成果,增强公众非遗保护意识。在掀起全省非遗保护新高潮和新高潮的同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凉山彝族火把节被文化旅游部评选为十大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实践案例之一;四川扬琴、明道竹编、峨眉武术三个项目入选中国5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四川成为案例最多的省份之一;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作的《克孜族少年——鸡泽曲》成功入选2019年“文化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四川非遗传遗传实践

曾经有一段时间,包括钱谦板、印青在内的许多四川非遗资料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尴尬局面。随着“非遗进校园”的发展,非遗材料也在四川各大校园生根发芽。儿童节目和展品已成为四川无形保护的实践。

四川非遗传遗传实践

据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仅成都一地就已经选择了两批20所“非遗传基地学校”,每所学校至少采用了一个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涵盖金淑、川剧、传统体育、娱乐等类别。每周,学校邀请校外非基因遗传者进行定期讲座,教师提供指导和合作。以2018年为例,20所学校提供的课程已经达到1000多个课时,有3万多名学生参与。(傅园书)

四川非遗传遗传实践

责任:张洋

标题:四川非遗传遗传实践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3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