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52字,读完约6分钟
自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在民间,申请世界遗产的工作被亲切地称为“申请世界遗产”,就像“申请奥运会”,这曾被公众视为世界级的荣誉。与奥运会类似,世界遗产名录中各国的遗产数量,如金牌名单,也受到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最近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的“黄海候鸟栖息地”和“良渚古城遗址”在大会上得到审查,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迄今为止,中国拥有55处世界遗产,是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
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编辑来说,世界遗产体系带来的价值并不等于国家遗产的数量,它远不止是一种国际荣誉。自中国加入《公约》以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经历了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变。我们从不理解到渗透,从质疑到融合来看待世界遗产体系。这一过程本身是一条双向影响和深化的认知道路。回顾这一发展,我们可以将中国文物保护领域对世界遗产价值的认知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以称为“学习世界遗产价值体系”。20世纪80年代,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加入《公约》,不仅将其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变成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还吸收了国际先进的保护理念,通过开放和交流获得了必要的援助和技术支持。在现阶段,由于中国刚刚加入《公约》,它并不十分了解世界遗产制度的规则,而更多的是基于传统文物保护的理念。在这一时期,1996年庐山国家公园申报世界遗产是一个分水岭。庐山国家公园原被列为中国“文化遗产”建筑综合体项目,因其突出的人文和自然综合元素,经世界遗产委员会讨论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景观”项目。然而,当时由于当地和国际理解的错位,这一结果被解释为“既不是合格的文化遗产,也不是合格的自然遗产”之间的妥协,这使申请人感到非常失望和沮丧。今天,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第二阶段可以说是“价值冲突和思想表达”。1994年,《奈良真迹》的讨论和出版正式将东西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价值冲突推到了国际舞台上。这一讨论不仅让国际学术界正视东亚木构建筑与西方不同的材料属性,也促使中国反思中国传统观念与国际文本之间的深层关系,并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进一步思考世界遗产体系保护自然和文化多样性的初衷。2000年,根据中国文物特点制定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指南》发布,不仅体现了中国文物保护与国际共识的融合,也是根植于中国实践、彰显地方特色的“宣言”。
第三阶段可以说是“通过中国的探索来整合和推广国际思想”。2011年,经过对世界遗产类型的深入研究和认识,中国首次主动将杭州西湖列为“文化景观”遗产类型,并成功将其列入名录。与15年前庐山国家公园的被动申报不同,该申报以国际语言充分阐述和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与人文关系,标志着民族精神与世界遗产话语体系的融合。与此同时,中国几十年来对活态遗产保护方法的探索所建立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名录体系,反过来又推动了国际社会对农村遗产的实践和反思,为国际组织从多方面制定全球“农村景观”遗产保护方法提供了多维贡献。
自加入《公约》以来,中国逐步完成了世界遗产国的转型。一方面,我们不应忘记我们的初衷,并始终牢记世界遗产体系的初衷是团结全球力量,共同抗击工业发展、城市扩张和战争冲突对人类环境文明造成的破坏威胁。该公约的目的是弥合人类的分裂,创造一个文化命运共同体,并促进缔约方保护全人类宝贵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国在未来世界遗产体系中将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可能继续扮演的角色。
世界遗产一直是中国向世界表达其价值观和声音的重要舞台。过去,我们视申报的文物古迹为独立项目,把它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视为对文物古迹价值的最高肯定。但在未来,作为一个整体,他们将进一步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审美观。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中国文明的缩影,包括代表皇家文化的明清紫禁城、苏州古典园林、开平碉楼和乡土村落、皖南的西递和宏村古村落,以及承载着殖民记忆的澳门历史街区。红河哈尼梯田的文化景观、拉萨布达拉宫的历史建筑和丽江古城反映了我们多民族丰富多彩的自然和文化特征。在地理上,长城、青城山-都江堰和大运河从东到西、从北到南连接着中国壮丽的区域历史和文化趋势。这些遗产是不同时期中国文化的代表性杰作,它们的地域性和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也是我们今天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追求诗意的栖居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中国许多美丽的自然遗产都有中国特有的稀有物种。对于这些景点,我们不仅要追求观光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我们应该把中国丰富的物种、多样的地貌和广阔的地质资源作为关心和珍惜的对象。在这背后,我们不仅需要不断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深入分析和研究文化遗产的价值,还需要用现代和国际语言进行生动的诠释和表达,使中国的世界遗产能够为全人类所感知和喜爱,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故事、领略中国魅力的重要名片。
世界遗产体系促进了中国遗产保护和中国遗产保护理念的转变。今天,中国也有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心为保护世界遗产做出贡献。事实上,中国已经这样做了。无论是柬埔寨吴哥窟保护工程、“丝绸之路:长安-天山走廊道路网”的跨国应用,还是未来可能在非洲开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中国都希望通过世界遗产平台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对话,为全球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杜·)
责任:张洋
标题:从世界遗产的角度增强文化自信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