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94字,读完约14分钟

正文/王新喜

王小波在《瓦拉墨子信使问题》一文中写道:古代中亚的瓦拉墨子有一个奇怪的习俗。任何给国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都将被提升,那些给国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将被派去喂老虎。于是将军们都出去打仗了,他们手下的士兵都立下了功勋,派他们来向国王报喜,好让他们得到提升;心虚,派人送坏消息,顺便送食物给虎王。王小波在这里说的是,在中国现代学者中,有很多人是“好消息使者”,尤其是人文学者。但它也符合当前的互联网行业。他们相信,只要带来坏消息的人被杀死,坏消息就会不复存在。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近两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竞争的加剧和互联网创业热潮的兴起,行业数据过度宣传和过度打包的情况时有发生,基于某个产品领域的兄弟之争导致数据混乱不断出现。由于统计口径的问题,第三方数据“不满意”,这导致制造商之间的口水战频繁。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从正常的逻辑来看,数据不会说也不会说谎,但如果背后传递数据信息的人对抛出的数据进行过度修饰和包装,往往会变成互联网行业的“花刺子模块信使”事件。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永远不要向“敏感子模块信使”撒谎?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互联网数据是自说自话的:大多数是由于对激烈竞争或融资困境的焦虑

我们从出租车行业的库存开始。早在2014年,滴滴(当时也叫“滴滴出租车”)发展迅速。当年年初,滴滴打车在与微信支付合作后公布了成绩单数据。从2014年1月10日到2月9日,滴滴的微信支付订单总额约为2100万。然而,在那年的2月7日,《北京晨报》的记者收到了腾讯的数据,但它显示自1月10日以来,滴滴打车微信的总支付订单超过了500万份。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该行业对其数据提出质疑:从2月7日到2月9日,数据从500万增加到2100万,数据中水分过多。当时,腾讯公关部表示,2月7日发布的数据是从1月10日到1月26日,由于表述不够清晰,造成了歧义和混乱。当时,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涌入出租车行业,砸广告和疯狂补贴提高估值成为出租车行业的普遍现象。日均订单等数据已成为投资者衡量出租车行业前景的重要指标。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让我们来看看电子商务和o2o产业。根据《猫眼》去年发布的数据,2015年7月,其每月电影营业额达到22亿英镑。根据国家电影基金办公室的数据,2015年7月,中国电影的票房达到54.9亿元,其中46%来自电子商务售票,约25.3亿元。这个25.3亿的电子商务票务市场主要分为美团、百度糯米、淘宝、格瓦拉、微信、公众评论等产品。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根据猫眼数据,仅猫眼就占22亿,而其他票务电子商务公司只有3.3亿。就这样,猫眼电影几乎占到了总数的90%,当时业内有人感叹它把百度糯米、淘宝电影、微信、公众评论、Time.com、Douban.com、网上售票网、格瓦拉和微票等都当回事。作为空气体。当然,这也与当时激烈的竞争环境有关,资金雄厚的英美烟草的强势进入引发了补贴战。猫眼电影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此外,在o2o外卖行业,经常会出现数据泄露。去年7月,饥饿平台的联合创始人康佳透露,蜂鸟的日订单量为60-70万只,是饥饿平台交易量的一半。根据该数据,《饥饿》的实际日订单量为120万-140万,与《饥饿》超过200万的日订单量明显不符。根据行业分析,康佳急于宣传她的蜂鸟分销系统,并不小心说出了真相。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在这背后,从2014年5月公众评论8000万美元投资开始,的饥饿开始了疯狂融资、不断烧钱的旅程,饥饿的他还在苦苦寻找下一轮融资。对于投资者来说,o2o外卖行业最重要的价值指标无疑是日订单量和用户数量。这是一个要求投资者输钱、输血的游戏,需要依靠漂亮的数据来提升估值。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由于企业家和投资者衡量一个互联网项目,订单数量、融资情况和用户数量无疑是难以评估的指标。企业家有时不得不这样做,以使融资道路顺利进行,并配合投资者的偏好,这主要源于行业竞争加剧后的焦虑心态。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去年,该行业特别关注涉嫌欺诈的一亩土地交易数据。同样在去年7月下旬,许多媒体发表文章称,当时一英亩土地的交易数据存在欺诈。以“老板9小时前购买洋葱10737418235吨”的交易信息为例,单次购买洋葱107万吨就超过了洋葱产区西昌的年产量。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然而,在一亩土地上暴露出来的操作数据的欺诈行为和以前饥饿的6.3亿美元的第二轮融资,显然与继续融资和烧钱的需要密切相关。一旦投资者停止输血,他们通常会关门。如果你手里有钱,你可以继续提升外界对空的想象,或者你可以成功地被巨人收购,成为他们的代理人和战略棋子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互联网数据欺诈的高级特性也可以通过高级代码技术来实现。例如,去年11月,蜻蜓调频在移动音频领域被媒体曝光。通过使用两个强制自启动代码“普罗米修斯”和“宙斯”,它在用户的手机背景中启动了一个无窗口的透明界面,并将其发送给第三方数据统计公司,从而伪造了dau(每日活跃用户)、广告显示量和广告点击量。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随后,喜马拉雅调频台发表了题为“关于蜻蜓调频台的四个问题:你敢正面回应数据欺诈吗?”的官方声明,质疑蜻蜓调频台反编译代码中的两个伪代码“普罗米修斯”和“宙斯”。蜻蜓调频台当时回应说:“不管谁恶意攻击,我们都不怕。”这反映了移动音频行业背后竞争的恶化。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可疑数据的最新例子是地图服务的用户数量。春节前夕,百度地图在湖南卫视春节期间的广告中提到了“5亿人使用百度地图”的口号。一个多月后,高德地图还宣布,截至2016年1月底,高德地图用户数量已超过5亿。然而,根据大多数第三方数据机构提供的统计数据,高德的用户规模和活跃用户数据可能仍有疑问。从中国主流安卓市场来看,如百度移动助理、应用宝典、360移动助理、豆荚等应用市场,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的下载量应该反映了数据的总体基本面。我们收集了相关数据。数据显示,百度地图的下载量为5亿,高德地图为2亿;360个手机助手显示的数据是:百度地图:4.62亿,高德地图:3.06亿。豆荚里显示的数据显示,百度地图安装了1.6亿人,高德地图安装了7893万人。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虽然每个电子市场都有不同的用户群体,但基本面已经反映了总体趋势。根据各大电子市场的数据,高德地图的5亿用户基数缺乏来源口径的支持。在ios方面,虽然高德是苹果中国地图数据的独家供应商,但苹果用户和高德地图用户不能直接等同。更有趣的是,在高德地图宣布“用户数量超过5亿”后,苹果应用商店于3月1日更新了新版高德地图,但在该版本提供的产品介绍材料中,高德地图仍标注“3.2亿用户正在使用它”。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为什么互联网行业被公众质疑数据水掺假频繁发生?

当然,互联网数据自言自语的现象远远不止于此,包括二手车市场和在线旅游市场等许多案例。作者在这里举了不同的例子,其中,归根结底,是对产品缺乏自信。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可疑互联网数据的案例基本上会发生在互联网的热点领域,如o2o、电子商务、网络地图、出租车、在线旅游等领域。互联网行业经常受到公众的质疑,原因有很多。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首先,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公司来说,他们的业务基础大多是基于利润模型和基于用户增长率的估值模型。每日活跃用户的数量和增长率会直接影响公司的融资估值。从传统互联网的初始阶段,用户注册数量、排名关注度、电子商务销售额、订单、转换率、增长率等数据指标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公司商业模式健康程度的基本衡量指标和空盈利模式的想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下载和日常活动,开工率,保留率,交易量等。已经成为核心指标,它们依靠这些指标来吸引投资、吸引广告和创造更高的购买价格。在传统互联网时代,用户注册数量和点击率可以交给水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点击率和应用排名本身都可以由水军或第三方计费公司和服务提供商完成。可以说,互联网企业的欺诈与互联网本身的基因密切相关,即盈利模式和增长模式。这是其中之一。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其次,一些初创企业需要夸大数据,以便为投资者想象空空间提供融资。近年来,在互联网创业的浪潮下,许多风险投资机构和孵化器纷纷涌现,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已经引起了全民的充分关注。风险资本和投资机构尤其青睐互联网领域的创业精神。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数据被夸大后,将有利于他们更有利的融资,提高上市估值,并被巨头收购或投资。相对而言,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是赚钱的有利筹码。但与此同时,当投资者陷入这一博弈时,基于自身利益,有利于创始人提高估值,推动更多融资继续烧钱,也有利于他们在利益高点顺利退出,投资者对数据欺诈视而不见。因为投资者往往成为数据欺诈利益链中的一环,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第三,是互联网企业的评估机制。在互联网公司中,基本的关键绩效指标评估指标需要运营数据来量化。企业中的不同团队,甚至团队中的不同成员,基于他们自己的兴趣需求,一旦他们不能达到预期的量化目标,就会在实施过程中开始尝试棘手的方法。例如,部门之间、部门间协作或第三方合作伙伴之间将涉及相互的kpi指标。在同一个利益链中,可以通过相互默契来修改和扩展数据。将第三方数据欺诈与合作伙伴相结合已成为业内默认的潜规则,数据注水通常已开始发展成为地下产业链的一部分。然而,如前所述,其中一些涉及数据篡改的技术内容。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综上所述,互联网行业的数据是伪造的,可以离线使用,也可以在线使用,可以在第三方数据机构和多行论文中操作。正如一些网民所说的,漏洞很少,这相对反映了互联网的“先进性”。第三方数据组织也可能被质疑为权力寻租的工具。例如,去年年底,艾瑞咨询撕毁了今天的头条。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另一种是巨头之间的竞争,即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之间的数据之争。高德地图并入阿里后,一直坚持其基本功能,切断原有的o2o业务,宣布“专注地图导航”。然而,2015年6月,高德地图似乎不愿让百度离自己太远,开始切入o2o领域。高德在这一年里在路线主义上反复挣扎,团队也感到痛苦。被收购的互联网公司也有几个通过数据修改的意图。首先,他们可以避免在巨人的翅膀和建筑中被边缘化,同时,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来支持和资助输血。随着在线地图成为用户级市场的一场战斗,用户数量已经成为交通渠道和o2o门户的一个重要指标,否则他们将无法逃脱在许多商业架构下被边缘化的命运。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数据欺诈影响用户认知:它影响用户和投资者对企业诚信的评价和信任价值

当然,数据欺诈的受害者是用户。用户经常看企业的数据来做决定,他们也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例如,在电子商务平台中,一旦交易规模公布,往往会影响用户的购物意向,刺激用户转向该平台进行消费。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数据会影响用户的判断。当数据日复一日地被灌输时,消费者会逐渐认同这种认知,这也是一个洗脑的过程。欺诈行为被揭露后,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系列行业质疑和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重估,这也将影响用户对企业诚信和信任价值的评价,并将促使整个vc圈对互联网成长型企业有一个更全面的评价标准。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互联网行业操作数据,影响用户判断,损害用户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与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有关。目前,互联网各领域的格局已经相对固化,新进入者很难站出来,人口红利趋于枯竭。当整个行业进入目标市场相对成熟和空有限增长之间的较量时,市场竞争也往往陷入低水平的重复竞争和数据大战。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个人欺诈一旦演变成集体欺诈,显然不利于整个行业生态的健康运行,也催生了整个行业的泡沫。早些时候,萨夫兰亚洲投资基金(Safran Asia Investment Fund)的首席合伙人闫妍在一个论坛上表示,互联网行业存在很多泡沫。我们遇到的情况是,创业企业完全伪造了点击率、用户转化率等数据,这种伪造和夸大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常态。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避免将数据夸大到互联网的正常状态:需要一个中间机制来促进数据监控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制衡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目前,如何杜绝数据欺诈可能是一个大的产业问题。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参与互联网企业的数据服务可能会更加严格。但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介入毕竟是为企业服务的,其中空的寻租力量必然是极其巨大的,因此企业所拥有的第三方组织的可靠性与第三方数据组织的可靠性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随着新集团的介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条新的数据服务产业链。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那么政府干预呢?例如,据报道,北京市工商局此前以行政建议书的形式发布了第三方商家销售假货的信息,并在各种电子商务平台中建立了第三方商家资质和信用管理系统。由于互联网平台本身缺乏信用认证系统,许多平台往往有多种数据操作方法和模糊计算规则。在这样的规则下,很难区分真假数据。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数据欺诈已经降临到互联网公司身上,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只是手段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然而,很难说第三方的认证,尤其是政府认可的权威第三方,能否真正保持独立和真实。由于缺乏监督和平衡机制,必然会出现灰色地带和权力寻租的空.业内一些人士也表示,这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判断数据真假的方法,通过综合分销渠道,通过两个渠道来推回他的添加和日常活动。一般来说,需要一种机制来促进数据监控机构与平台企业之间的平衡,只有第三方数据监控方与平台之间的平衡,才能监控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真实有效的数据,并给用户一个正确的认识。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互联网行业的“花刺子模块信使”:隐藏不了用户对劣质产品最真实的直觉

数据的修改掩盖不了业务发展的规律和产品技能的缺乏,许多风投已经觉醒了。互联网数据欺诈不会催生新一轮泡沫和资本寒冬的助推器,资本寒冬相对降低了投资者对行业的信任度。许多投资者收紧银根,减少烧钱,这对行业也是有利的,因为适度的泡沫有利于行业降温,这使得行业回归理性,也使得资本受到非理性青睐的独角兽回归正常估值。数据的故事可以继续,但掺水的经营和财务数据披露的负面影响将继续扩大,这将对业务和品牌带来沉重打击,削弱整个公司的信任价值。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显然,当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时,狮子还是会自己来。一旦皇帝的新衣被戳破,数据游戏将带来自欺欺人后无法掩饰的尴尬和行业公信力的丧失。更重要的是,数据无法隐藏用户对劣质产品体验的最真实直觉。

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作者:王新喜作者:微信公众号:雷天伟平

*本文是作者的独立观点,并不代表老虎嗅探网络的立场

本文由王新熙授权的老虎嗅探网发表,老虎嗅探网编辑。转载这篇文章必须得到作者的批准,并请附上来源(老虎嗅探网络)和本页的链接。原链接户县/文章/140756/1

标题:互联网数据乱象:为何被公众质疑数据掺水事件频频发生?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4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