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47字,读完约5分钟
自4月份以来,各商业银行的年报陆续披露,各行各业的分析师和媒体纷纷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净利润增长缓慢”和“不良资产及拨备增加”已成为被广泛提及的关键词,引起了人们对银行业发展前景的担忧。同时,笔者也认为,在过去的两年里,许多互联网公司在去资本市场融资时仍然可以获得很大的热情,甚至达到新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者对相关企业的未来增长更加乐观,而不是拘泥于当前的短期数据。
如果我们从更深的角度来研究该行的年报,我们会发现该行并不像一些分析师所描绘的那样悲惨,甚至显示出“光明未来”的活力!
首先,从营业收入看增长。
现在每个人在阅读银行年报的时候都更加关注净利润,净利润被认为是反映银行年度经营状况的最佳指标。实际上,银行的净利润表现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实际经营情况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包括历史因素。例如,几年前,一些银行因不良资产损失发生了大量利润逆转,当年净利润呈现爆炸式增长,这是不可持续的。
此外,银行净利润的自我调整是巨大的。我觉得净利润现在似乎是一个新的红线指标。过去,银行为了不超过75%的存贷比的“红线”,在年底会快速增加存款,而且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每天支付利息;现在,在舆论的压力下,一些银行甚至不得不通过降低拨备覆盖率、调整信贷资产分类、控制费用分配进度、在集团内部和集团之间出售不良贷款等方式,坚守“净利润正增长”的无形红线。银行的目的之一是保持公众对经济发展的信心,这我可以理解。
因此,笔者倾向于用营业收入代替净利润,客观地评价银行的经营业绩。毕竟,利润还是可以调整的,但收入是真实的,这反映了银行的自我造血能力。只要营业收入能保持快速增长,银行就完全有资格解决发展中的问题。2015年,银行业经营收入保持了较大增长。以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为例,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超过15%,其中平安、浙商、广发、招商局和兴业银行超过20%。恒丰银行尚未披露其年度报告,该报告预计将超过20%。它反映了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动能。
其次,从转型效应看增长。
近年来,面对内外部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许多银行都提出向轻资本、集约化方向转变,努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历史经验和我国银行业的实践来看,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经营收入中的比重是银行转型的总趋势,也是评价转型效果的重要标准。中间业务收入的高比重不仅直接反映了利润结构的优化,也反映了优质服务的内涵。可以想象,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收取利息很容易,但客户很难心甘情愿地用服务来支付。尤其是在银行响应国家降低收费和盈利政策的背景下,银行必须通过改革和创新挖掘新的收入增长点,而不是简单地收费。
据笔者了解,许多银行都在积极拓展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低资本占用、高服务内涵的新兴业务,中间业务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15年,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超过30%,即使与具有坚实中间业务基础的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也是一个不错的数据表现。
第三,从经营特点看增长。
在建立覆盖面广、层次多的金融体系的金融改革背景下,银行业积极构建差异化的比较竞争优势,努力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潭。未来,银行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客户服务中展示自己的价值,就必须具有鲜明的业务特色和特长。
细看各家银行的年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银行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业务结构。例如,以国际业务闻名的中国银行,其税前利润的23%来自海外业务;被称为“同业之王”的兴业银行,占其总资产的50%以上;近年来,广发银行对零售业务的深度介入占其营业收入的50.8%。
就连在各方面似乎都很全面、很平衡的中国宇宙工商银行,也不满足于一成不变地按常规行事,而是专注于发挥自身优势。例如,积极发挥非信贷融资业务的优势。2015年,非信贷客户融资总额达到1.36万亿元,占融资总额的33%,远远高于非银行贷款在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比重。
在此,作者向姜建清董事长和上述银行的领导人致敬,他们最近被传言要辞职。你们的努力促进了富有特色和差异的新金融生态的形成。
第四,我们应该从分类标准看增长。
大约10年前,一位银行业的前辈曾经给作者做过这样的比喻。四大银行匀速跑马拉松,城市商业银行加速跑短跑,股份制银行在三明治层,一定很有特色。当我与一些银行或监管机构的负责人交流时,我发现他们在日常的同行分析中也会比较同类型的银行。例如,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在规模和规模上都无法与四大银行相提并论,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却远远超过国有大银行。如果把城市商业银行和四大银行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表现,估计没人能为任何人服务。
因此,考虑到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规模、业务范围、发展阶段和监管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对同一类金融机构(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进行横向比较;上市银行应区别于非上市银行,上市银行对利润刚性增长等指标有较强的需求,对数据表现有较强的需求;中资银行应该区别于外资银行。话说回来,近年来,大型国际银行的增长表现不如国内银行。
总之,任何行业的分析师都必须彻底了解行业的属性,从而成为行业分析的领导者,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结果。
标题:资深分析师支招: 读懂年报背后的银行成长性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4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