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72字,读完约5分钟
2016年4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和武汉大学依托中国嵩山遥感校准站,联合举办了“首届嵩山遥感论坛”。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军委联合参谋部战场环境安全局、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等军队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领导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等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论坛期间,除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和交流讨论外,还组织了中国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会议;参观了中国松山卫星遥感定标场;我观看了无人机遥感探测飞行演示和高科技遥感测绘产品展示。
图为论坛网站
遥感大数据及其应用、全球测绘需求和关键技术、量子时代的新遥感观测……李德仁院士、龚建亚院士、张永生教授等16位中国军界和学界著名的遥感专家齐聚嵩山,以“高精度地球观测与全球测绘”为主题进行报告,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遥感精英带来了一场遥感科技盛宴。
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和武汉大学在遥感领域实力雄厚。长期以来,两校真诚合作,综合发展,在摄影测量与遥感、大地测量与制图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3年,由两所大学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联合完成的“国内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测绘应用关键技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图为中国(嵩山)遥感定标场大型固定目标场的卫星遥感影像
2015年11月26日,为实施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子,开创融合发展新局面,树立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达与乌达大学联合签署了《国防与民用技术融合校际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中国(松山)遥感论坛”合作协议》等一系列专项合作协议。本次论坛是两国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的有力生效,有效促进了遥感领域政府、产业、学习、研究和应用产业的联动,拓宽了遥感工作者的学术视野,激发了遥感科技进步的创新灵感,对促进我国遥感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2015年11月26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与武汉大学签署了国防与民用技术集成校际合作协议
这个论坛的地点是嵩山。从公元1276年开始,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在嵩山山麓建立了一个现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观星平台,并编制了比西方国家早300年、达到古代天文科技顶峰的《计时历》。自公元2008年以来,为了满足“高分辨率观测地球”的需要,武汉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经过反复的考察和论证,最终选择了同一个地点,共同建设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遥感定标场——中国(嵩山)嵩山脚下的遥感定标场。面积1万平方公里的几何校正场和面积4万平方米的固定目标场相继建成。自建成以来,在中国系列遥感卫星和航空空遥感器的在轨校准、性能正常化监测、产品精度检验、性能测试和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教学实践、科研实验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为中国军民深度融合、资源共建共享的标志性示范工程。
图为遥感测绘产品展示
“遥感”这个词的意思是“远距离感知”。现代遥感技术实现了“透视”、“透视”、“追溯历史”和“预测未来”的神奇功能。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专家龚智辉教授说,现代遥感技术不仅可以观测空中和地面,还可以观测地下,从而为测绘、气象、勘探和考古提供支持;不仅可以在晴天观测,也可以在雨天甚至晚上观测,实现全天候不间断遥感监测;你不仅可以获得实时信息,还可以计算过去和未来、局部和整体情况;它不仅能观察人眼能识别的事物,还能分辨人眼不能识别的特征,从而为暴露军事伪装和评估环境变化提供帮助。
对局外人来说,遥感似乎深不可测,但它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例如,我们用遥感技术用照相机拍照,然后去医院做身体检查。当我们旅行时,我们打开电子地图,显示的交通地形图或卫星遥感图像是遥感产品。据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遥感专家张永生教授介绍,20世纪50年代,中国成立了一支专业飞行队,进行航空空摄影,标志着中国遥感产业的起步;1975年,利用可回收卫星首次获得了遥感图像,从此进入了空间遥感时代;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许多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相继发射,遥感技术取得重大突破;21世纪,中国遥感产业发展迅速。“资源号”、“高芬号”和“天辉号”系列遥感卫星相继成功发射,一个比较完整的空日对地观测系统初步建成。
现代遥感技术对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努力争取技术优势。中国高度重视遥感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加快北斗和遥感卫星的商业化应用”被正式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成为中国未来五年实施的重大战略项目。我们坚信,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全体遥感工作者的智慧和不懈努力下,成为遥感强国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标题:遥感精英云集嵩山 集智指引擦亮天眼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6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