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1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经济时报评论]水资源控制重在政府市场协调

中国经济周刊葛峰特约评论员

最近,国务院正式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中国经济时评】“治水”重在政府市场协同

该文件方向明确,针对我国部分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环境隐患多的严峻事实。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和损害人们的健康,也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中国每年因水和/或きだよ0/气体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至12%,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高成本支出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

【中国经济时评】“治水”重在政府市场协同

然而,仅仅依靠一个严格的词来控制水是不够的。研究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后,中国环境规制对环境改善的影响并不明显。原因在于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相对较低的效率并存,这是环境污染加剧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在这个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很难摆脱事半功倍的尴尬。

【中国经济时评】“治水”重在政府市场协同

事实上,这就是为什么水师条一开始就提出并坚持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事实一再表明,除了政府监管之外,市场机制能够而且必须成为一种更强有力的手段。因为,一方面,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禀赋(包括水资源)较低的国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收入的增长路径本身是由不合理的价格制度、产权制度和基于此的各种经济人理性所产生的;另一方面,投入生产和生活的各种因素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只要要素间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就能从根本上推动要素间的替代,进而实现宏观层面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时评】“治水”重在政府市场协同

这种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水资源为例。研究表明,中国水需求的收入弹性(指在不变价格等因素条件下,消费者收入变化引起的需求数量变化的程度)高达1.305。这表明,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下,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需水量将会以更高的速度增长。因此,即使水资源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增加财政投入的供应和随后的污水处理和处理,有必要跟上需求的增长至少相同的倍数;但幸运的是,与此同时,中国水资源需求的价格弹性(指价格变化时某一产品需求相应变化的敏感性)高于收入弹性,达到2.43,这表明在价格杠杆的帮助下,通过有效调控不经济的水资源需求,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以更加可持续地促进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中国经济时评】“治水”重在政府市场协同

当然,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的转型国家,引入市场机制,政府的手在与市场不断互动的过程中不会越位或缺位,一直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典型话题。例如,《水十篇》发表后,市场预测后续相关的政府投资将达到2万亿元,如此巨大的投资会对民营经济组织产生挤出效应吗?与此同时,随着环境准入条件的大幅改善,地方政府在吸引投资时是否会因不当行为而获得更多的低成本优势?这些问题不容易回答。归根结底,治水靠政府和市场,这两条腿的协调靠改革和创新。

【中国经济时评】“治水”重在政府市场协同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标题:【中国经济时评】“治水”重在政府市场协同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10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