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2字,读完约4分钟

在农业部的紧急干预和协调下,年初爆发的“倒奶事件”似乎有所缓解。然而,乳制品公司也表示,农民的缓冲期不会太长。近年来加速的“牛奶周期”似乎期待着回归正常。

“奶剩”引发的冷思考

乳品分析师表示,“卖奶难”与过去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国际奶源的进入、国内乳品技术的调整和经营模式的改变等。受影响的主要是中小农户,乳制品行业的产业升级需要加快。

“奶剩”引发的冷思考

为什么“牛奶过剩”是突然的?

从11月到次年的4-5月,原本是奶牛产奶的高峰期。然而,2015年1月,来自河北、山东、北京郊区甚至南方一些省市的奶农倒奶的消息频频传来。“倒奶现象的突然出现,直接是由于一些加工企业的减少,甚至是原料奶的拒收。”乳制品行业高级分析师宋亮在接受《国际商报》采访时表示。一些乳品企业认为,缺乏牛奶收集的主要原因是牛奶订户比以前少,企业不再需要这么多原料。

“奶剩”引发的冷思考

虽然可以收集的牛奶越来越少,但是牛奶不能不被挤压。“如果不挤,奶牛会生病,挤出来的奶长时间后会变质。”一个奶农说倒牛奶是无助的。即使你把它送人,你也需要支付人力和交通费用,牛奶只有在加工后才能饮用。面对相对过剩的牛奶,倒奶是奶农最经济的方式。然而,如果“过剩危机”得不到缓解,下一步的倒奶可能会变成更大的杀牛卖肉危机。"进口原材料的成本和质量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投资咨询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nsulting)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在接受《国际商报》(International Business Daily)采访时表示,这是牛奶销售困难的根本原因,“大量进口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国内原料奶的供需。”

“奶剩”引发的冷思考

2014年初,国际奶粉价格迅速下跌,国内奶粉价格也在同年11月初暴跌。据浙江一家牛奶公司称,自去年4月以来,奶粉价格已从5.5万元/吨降至1.8万元/吨,降幅接近70%。数据显示,2014年12月,国际原料奶的平均购买价格为2~2.3元/公斤,而国内奶农的平均销售价格为2.5元/公斤,有些地区甚至低至1.5元/公斤。与春节前的4.1元/公斤相比,价格几乎减半,而奶农的原料奶成本价为3元/公斤。

“奶剩”引发的冷思考

宋亮表示,2014年进口奶源价格持续下跌,乳制品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进口奶源,购买进口奶粉。此外,在生产过程中,酸奶等乳制品的原料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原料奶到现在的“大包装粉”(俗称进口乳清蛋白粉,是乳品企业生产复原奶的主要原料),减少了对国内奶源的依赖。

“奶剩”引发的冷思考

产业升级的总趋势

事实上,纵观近年来国内乳制品行业,似乎可以勾勒出一幅“过山车”的画面:在2003年、2008年、2012年和2014年,乳制品行业价格大幅或快速下跌。价格下跌后,出现了价格反弹。例如,2013年的“牛奶短缺”吸引了大量奶农,这也加剧了2014年的牛奶危机。直到2015年初,出现了大规模的倒奶现象,围绕“奶源短缺”和“奶源过剩”的奶业周期正在加速。

“奶剩”引发的冷思考

然而,这不是简单的转世。宋亮表示,与2008年不同的是,2015年涌入的牛奶的主体是约70%的中小农户,而散户投资者的比例已经很低,不超过5%。“中小型规模是未来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向现代化转变的主体,是实现适度规模养殖和促进家庭牧场和合作社发展的支柱。”

“奶剩”引发的冷思考

这直接打击了当前乳制品行业的致命伤害。简爱华表示,围绕小规模零售奶农,这起倒奶事件凸显了中国乳业的两大不足:一是养殖行业仍有许多小规模散户投资者,他们的养殖规模、管理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都很低。它也缺乏与下游乳制品公司的议价能力,它们成为最脆弱的部分;二是奶牛养殖和奶牛加工没有完全融合,一些企业更注重短期利益,对国内整个产业链的安全考虑不足。

“奶剩”引发的冷思考

乳品企业人士表示,为了应对食品安全问题,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市场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例如,越来越多的乳制品企业将自己饲养奶牛或与固定的大农户合作,小散户投资者正在朝着大奶牛、联合家庭、家庭牧场和奶农合作社的方向发展。"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位乳制品公司的负责人说。

“奶剩”引发的冷思考

"有必要加快产业升级."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才真旺姆表示,奶业要适应国家经济新常态,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实现养殖方式和产品结构的转变,从普通奶农向专业奶农转变。

标题:“奶剩”引发的冷思考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13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