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6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近两年来,“产融结合”已成为中国企业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词汇。产融结合是企业创造协同效应、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也是企业提升自身价值的管理手段,对企业投资模式的创新起到了作用。
对于2015年2月26日成功登陆上海a股的江苏科力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力达”)来说,上市也是走向产融结合的第一步。“金融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2010年上海高等金融学院(SAIF)的mba校友、科力达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何利民与其他想通过MBA转向金融业的学生不同,他始终坚持这一行业导向的理念。
何立民虽然出生在金融行业,但他一直在工业企业努力工作。从以前的工业上市公司到现在帮助工业企业上市,他的工作一直围绕着金融服务业的中心展开。之所以选择赛义夫作为自我再学习的平台,他承认赛义夫关注的是金融的方向和与产业结合的模式,这样他可以更好地学习如何在产业中做金融。
“几年前,中国制造业开始陷入困境,成本上升导致利润逐渐下降。工业企业如何与资本市场对接,如何利用金融工具来降低运营风险,是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何立民说,在这样的背景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下,他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想法。
在他看来,工业企业必须拥有高水平的金融人才,才能护送企业与资本市场接轨。“商学院培养的许多高科技人才经常流向金融机构。然而,在与行业联系时,企业往往缺乏相应的人才进行沟通,这导致沟通和实施成本增加。”他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应该始终以工业为基础,过度的金融化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赛义夫学习不仅加深了何立民的整体观念,也为他的工作带来了实际的帮助。他回忆说,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它涉及到对公司运作的基本分析,这些分析对公司不久前的ipo运作帮助很大。“管理分析将涉及各种财务指标。如果课堂上没有基础学习,就很难与专业机构有效沟通。”
你不仅可以学到最先进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拓展你的金融圈,这也是很多来saif学习的学生的目的,何立民也不例外。事实上,自成立以来的五年中,赛义夫已有1000多名校友,他们在金融和工业的各个领域担任高级管理职务。据何利民介绍,在东吴证券有很多saif校友,在那里为公司进行ipo。在他的推荐下,科力达董事长顾也加入了赛义夫家族。"他现在是saif金融emba的成员."
不难看出,何立民对赛义夫有着深厚的感情。回顾当年的学习过程,他感触很深。“因为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在苏州,所以很难在不同的地方上课。那时,不仅周末有课,周中也有课。我只能在下班后开车去上海一个多小时,然后在深夜下课后开车回苏州。”当时,何立民正处于家庭和事业的双重转折点,儿子出生了,工作有了新的起点,但他还是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坚持要完成在赛义夫的学业。"回想起来,所有的努力都不容易,但都是值得的."
毕业两年后,何立民依然关注着赛义夫的发展。他对saif金融mba发起的“终身学习计划”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其中30多个公开课能及时填补校友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知识不足。
学习海洋没有极限。在何力民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是面对工作挑战最简单也是最困难的方式。随着赛义夫校友的不断壮大,将会有更多的赛义夫校友走上产融结合的道路,实现中国“金融疏通血脉,产业提供利润”的良性循环。“将来很有可能与saif校友开展业务层面的合作。”何立民说道。
产业集团往往将金融视为实现“金融抽血、产业获利”良性循环的引擎。财务可以补充集团的业务,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
标题:产融结合――中国实业发展新路径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14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