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8字,读完约4分钟
超过8500亿元人民币的流动资金在半个月内被推出。根据央行2014年1月30日发布的信息,自2014年12月16日以来,央行集中推出了8种短期流动性调整工具,流动性为8550亿元,最短期限为一天,加权平均收益率为3.5%-4.16%。
据记者统计,央行在2013年10月创建并实施了slo操作,迄今已发布了6次交易公告,2013年发布了3次,2014年发布了3次。
除了slo,在过去的一年中,央行还使用了定向工具,如永久贷款工具(slf)和中期贷款工具(mlf)来调整流动性和引导市场利率,而没有使用综合存款准备金工具,甚至7天反向回购也被冻结长达一年。这可能意味着央行流动性调节工具的种类不断丰富和完善,对市场具有强烈信号意义的综合量化工具将得到更加谨慎的使用。
不再“泛滥”
李克强总理在早前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将继续保持战略实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洪水灌溉”,而是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好地实施定向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率。
在各种场合,中国m2与gdp的比例关系经常被讨论。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风险、资产价格高企、热钱投机等。这使得央行一度面临压力。
2010年底,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了调节流动性的“池理论”。市场理解,这个“池”将包括外汇储备和储备工具。事实上,无论如何解释“池”,央行在2010年初就开始大规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央行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自那以后,流动性“去杠杆化”的进程得到了坚定的实施。尽管央行近年来将货币政策表述为“稳定”,但其内涵是不同的。
2012年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后,面对2013年经济增长乏力,央行没有选择放开存款准备金率放水。相反,它创造了第一批定向流动性调整工具slo和slf,这些工具在那之后为市场所熟知。即使存款准备金率在2014年上半年两次下调,也有一个“方向性”的前提。
在2014年第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中,央行强调“定向RRR减息主要起到信号作用。”通过建立优化信贷结构的积极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和涉农信贷的比重,这不能理解为“放水”扩大总量。”
央行仍保持谨慎和客观
然而,定向工具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质疑。导向的不透明性使得本已复杂的货币政策更加难以捉摸,但央行所制定的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是开放和透明的,能够达到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和平抑波动的目的,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对于方向性工具的研究和使用,央行始终保持着审慎和客观的态度。在2014年第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中,央行提到,“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政策主要是总量政策,其结构性导向作用是辅助性的。如果像有针对性的RRR减排这样的结构性措施长期实施,将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数据的真实性可能有问题,市场在决定资金流动方面的作用可能被削弱,储备工具的统一性也将受到影响。”
此外,由于成本问题,长期使用定向流动性调整工具(如slo)仍有疑问。一位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商业银行获得流动性(如slo)时的利率水平和存款成本,与它们使用资金时的利率成了上下颠倒。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负担的角度来看,仍有必要降低RRR。
然而,困扰央行的金融“软约束”等“昂贵而困难的融资”的根本原因并没有改变。周小川在达沃斯论坛上再次强调,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
央行在2014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也指出,“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内生增长势头的增强、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以及信贷资源投资的优化基本上依靠制度和制度改革发挥良好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标题:央行去年SLO投放8550亿 总理表态不再大水漫灌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17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