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82字,读完约6分钟
国家公共文化云是整合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规划,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国家公共文化云应用。
3月5日,“阅读马拉松在线闪跑”在网上开始。温州图书馆与湖北图书馆、武汉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安徽图书馆等300多家公共图书馆合作。两天内,15000多名玩家踊跃报名,最终有10000多名玩家完成了挑战并成功获得了结业证书。温州图书馆提供了图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突然爆发关闭了所有公共文化场所,并停止了所有线下服务。然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中国在过去十年大力推进数字文化服务所奠定的坚实基础,以及人们文化享受的变化,在疫情防控时期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观:普通百姓的数字文化需求爆炸式增长,网上公共文化服务极度火爆,线下封闭,网上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为普通百姓居家防疫站的枯燥生活带来了精神慰藉和文化滋养。
公共文化机构在网上展示他们的风格
在流行期间,中国几乎所有的公共文化机构都以其独特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在互联网上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从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到最基本的乡镇社区文化站。
各级公共图书馆不仅普遍增加了放在互联网上的数字图书和期刊的数量,而且根据家庭生活的特点,精心策划和设计了吸引公众参与的阅读活动。例如,国家图书馆通过官方网站、应用程序等渠道为读者提供中外文资源库和馆藏特色资源库,涵盖图书、期刊、报纸、论文、古籍、音像等各类数字资源。读者可以阅读书籍和报纸,观看国家图书馆的公开课,并在线查阅科学研究资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省级图书馆,如上海,与湖北图书馆、武汉图书馆和300多个市级公共图书馆联合发起了阅读马拉松在线闪光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0多人。与此同时,他们聚集在网上阅读、欣赏和回答《张文泓教授防治新型冠状病毒的策略》,并向武汉发出热情洋溢的信息,为所有人创造了网上阅读的新景观。
疫情也催生了图书馆新的非接触式图书借阅和归还服务。上海长宁区图书馆在以往自助借书还书的基础上,优化流程,增加设备,按照读者网上预定-图书消毒包装-智能储物柜储存-手机短信通知读者-读者自己取书还书-统一消毒还书-重新上架的模式开展纸质图书借书还书服务,满足了普通人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各级文化馆以全新的方式将艺术普及资源和大众文化活动放到互联网上。尚云文化中心流行的抗疫情歌的视频接力演唱以独特的方式向成千上万的家庭发送了温暖的励志歌曲。张家港文化中心利用手机小程序传播市民在家自拍的才艺展示短片。邻里通过手机屏幕展示生活的乐趣,解决家中的烦躁。
许多文化中心已经将点对点和面对面的艺术普及培训课程转移到了互联网上,这是非常受欢迎的,并且班级经常被杀。在疫情期间,苏州公共文化中心推出了五个大规模的开放在线课程,有70多个艺术普及培训。据统计,仅在20天内,就有超过450万人访问,50万人在线学习。多年来倡导和推广的一站式、一键便捷的网络文化服务模式,在疫情流行期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各级博物馆已经推出了300多个独特的云展览,有一个场景是博物馆关闭,展览是无止境的。中国九大博物馆,如国家博物馆,在国内联合开展了参观博物馆的活动,金牌讲师带领大家参观了博物馆的全景,没有离开家。
文化旅游部官方网站开辟了文化艺术服务专版,实现了中国主要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剧院、非遗展览场馆和文化艺术产品的融合和集中展示。通过全国公共文化云、全国数字文化网和文化旅游电子家园,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规划并开设了一批栏目,如统一宗旨、开展防疫时不进入前线、防疫在家、同舟共济、做好防疫控制等。截至目前,已有220多条防疫知识链接共享,两个博物馆共发布了390多条防疫信息,并推出了广场舞、农村春节晚会和儿童动画。
一年一度的上海市民文化节3.28“云上文化服务日”将疫情防控期间的网上公共文化活动推向高潮。云剧场、云讲堂、云展览馆、云市场、云竞技场……各种各样的精彩人物聚集在互联网上,一天之内就有1000多万人在线参与,创造了公众在线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奇迹。
这将成为流行后的新常态
在流行期间,网上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景观不是一天偶然发生的。它建立在近十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上,反映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展示了普通民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方法的巨大变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共文化服务在流行期间的新景观和新现象将在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中继续发挥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最重要的影响是促进全社会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流行期的特殊性扩大和凸显了网络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但由于流行期的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不再需要数字网络。
随着时代的发展,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服务的结合是大势所趋,线上线下服务的双轮驱动和两翼齐飞是常态。这告诉人们,立足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弥补许多地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不足,以满足新时期人们对文化服务的新需求,真正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有效性。这种社会共识是公共文化服务长期发展的驱动力。
由疫情引发的一些新的服务理念和新的服务方式将演变为未来公共文化服务的常态措施,并将继续发挥作用。例如,在疫情爆发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对进入公共流通领域的图书进行了消毒,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通过这次疫情,随着人们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相信它很快就会流行起来,成为各级图书馆公共借阅的常规服务流程。此外,它也是图书馆服务满足人们优质生活需求和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适当措施。
另一个例子是公共文化机构的非接触式服务,如图书馆的非接触式自助借还方式、文化中心以在线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形式开展的全国性艺术普及培训,以及基于云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全景讲解参观。如果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在疫情期间阻断人际交往,它将演变成一种新的常态和新的方式,反映出疫情后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和多样性。(李国欣是北京大学教授,全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07版,2020年4月3日)
编辑:张洋
标题:公共文化服务线“开满鲜花”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2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