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36字,读完约7分钟

发现和监测小行星是全世界科学家的长期目标。

观测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地球的安全,同时也可以为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提供丰富的数据,为探索近地和0+之间的资源提供可能。随着中国观测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合作的深入,未来人们将能够更准确地发现这些近地小行星,并保护他们的家园。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相继发现了三颗近地小行星:2月26日发现的2020 DM4,是一颗直径近160米的潜在威胁小行星。根据轨道计算,它将于2020年5月初飞越地球;3月17日在六分仪方向发现的2020 FD2直径约为26米,在发现前两天,它以328,000公里的速度飞越了地球。2020年3月19日发现的FL2直径约为20米,在3月23日凌晨以144,000公里的速度飞越地球,这也是最近的近地小行星,它距离地球轨道最近,由齐泰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他们是在浩瀚的银河系中无数路过地球的小行星的代表。全世界科学家的长期目标是找到它们,监测它们并给出早期预警。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从数量到精度,观测水平不断提高

面对不速之客,有必要在他们发现地球之前找到小行星,这样才有可能提前给出准确的预警并采取防御措施。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毛瑞卿介绍,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小行星历史悠久。1928年,在美国学习的学生张钰哲发现了中国之星,这是中国人观察到的第一颗小行星。从学校回来后,张钰哲担任了紫山天文台的台长。紫山天文台开创了中国对小天体的观测和研究。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主要利用紫金山40厘米双目折射望远镜进行小行星观测和研究。当时的观测方法是胶片观测,这是极其困难和复杂的,但它也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发现了大量的小行星和彗星,中国的第一次近地小行星观测就在那时完成了。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城市的照明,有必要寻找更好的车站和设备来继续这项工作。北京天文台接过接力棒,用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在兴隆天文台进行观测,并引进电子成像、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并观察到许多在中国首次发现的近地小行星。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紫金山天文台也在推进近地天体望远镜和盱眙天文台的建设。2006年10月,近地天体望远镜正式投入观测运行,并成为国际小行星联合测量网中一个有影响力的观测工具。它每年都排在该领域的前10个观测计划中,并且在前10个观测计划中具有最高的数据精度。最近,三颗近地小行星被密集地观测到,这是用这种国产近地天体望远镜实现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一台9平方度视场的遥控巡天望远镜,实现了对大量观测数据的近实时处理,提高了望远镜探测和发现近地天体和超新星等其他瞬时天体的能力。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组首席研究员赵海滨表示,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也通过红外观测、雷达测量和+0探测对小行星进行监测,这也将是该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从预警到利用,监测带来许多意义

发现和监测小行星的最直接目的是保护地球家园的安全。

赵海滨说,在观测和发现近地小行星后,通过进一步的监测和精确的定轨,我们可以分析其轨道特性,评估碰撞概率,预测坠入地球的时间和地点,然后在研究其物质结构等物理性质的基础上,评估可能发生的碰撞事件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安全的危害程度。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直径小于10米的小行星在穿过大气层时基本上会被烧蚀;一些小行星被烧蚀后,陨石会落到地面。小行星和地球有各自的轨道,当它们的轨道相交时,可能会有潜在的威胁。然而,由于观测数据的影响,轨道参数在精度上也会有误差。例如,2004年6月发现的“阿波菲斯”小行星最初估计在2029年撞击地球的概率高达2.7%。此后,经过长期观察,这颗小行星在2029年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已经被消除。不久前观测到的2020年DM4小行星预计将于2020年5月初在735万公里外与地球会合。该研究小组表示,它将持续监测小行星,并不断修正其观测结果,以提供更准确的轨道数据。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近年来,许多国家的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和讨论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方法。目前,没有严重威胁地球安全的目标。随着科技实力的增强,许多对地球的潜在威胁是可以避免的。然而,小行星对地球的访问也带来了许多积极的研究意义。"小行星是太阳系的宝贵遗产。"赵海滨介绍说,当太阳系形成时,没有凝结成大行星的物质构成了现在的小行星带。因此,他们仍然保存着大量关于太阳系早期形成的信息,为研究太阳系的演化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如果我们把近地小行星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就可以逐渐了解它们的起源和命运,以及为什么它们的观测和分析如此不同。目前,已知的近地小行星分为多种类型,如碳、石和金属,这也将在研究和分析地球演化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此外,小行星和地球之间的密切接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例如水和贵金属,以及探索近地和0+之间资源的可能性。当它们飞过时,它们可以被用于原地、在轨等,以便于建造空站和科学探索。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从自发到协同,国际合作是频繁和多样的

2013年是天文观测史上重要的一年。当时,一颗直径17米、重7000吨的小行星以斜角切入大气层,在距离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镇24公里处爆炸解体。这次撞击事件促使国际社会加强了在近地天体的发现、监测和预警方面的合作,并于当年12月经联合国大会批准建立了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以加强全球近地天体监测和近地天体危险保护的协调。2018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事实上,科学界,即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发起的产业合作和研究共享一直在进行。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2012年12月,嫦娥二号卫星飞越了距离地球约700万公里的小行星阿瑞斯,并在世界上首次近距离拍摄了这颗小行星的光学图像。在探索过程中,来自世界各地五个站的六个光学望远镜跟踪并观测到了它,科学家们结合并分析了数百个观测数据来确定它的自主轨道。小行星轨道位置误差小于5000米,为嫦娥二号近距离飞越小行星提供了重要依据。赵海滨介绍说,在建立和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后,这种国际合作和共享变得更加频繁和多样化。同时,近年来,紫金山天文台也在积极推动建立中国小行星监测网络,进一步提高中国的观测和预警能力。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2020年2月,当位于江苏省盱眙的近地天体望远镜搜索小行星2020 DM4时,研究人员立即通过国际小行星预警网向国际小行星中心报告了相关信息,国内外12个天文台参与了观测。经过四天的中继跟踪,所有观测站联合验证了数据,并确定了小行星的轨道。据预测,它将在2020年5月初经过735万公里以外的地球。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3月17日和19日,两个近地小行星被紫台近地天体望远镜连续监测。研究人员与国际小行星中心分享了数据,从世界各地的许多观测站收集了数据,确定了他们的轨道数据,并一起为意外的客人做准备。(姚)

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人民日报》(2020年3月27日,第12版)

编者:纪爱玲

标题:关注浩瀚银河之间的“非高速乘客”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2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