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08字,读完约3分钟
《访问中国古村镇》新书发布会现场 情报记者袁杰图古镇古村有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一词。 现年65岁的资深媒体人王喜根在全国约200个古镇村庄自费巡回,进行社会学野外调查,形成了35万字的原稿和无数美丽的照片。 8月24日上午,南京先锋书店正式发表了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访问中国古村镇》一书 《拜访中国古村镇》一书作者王喜根 ; 澎湃情报记者袁杰图作者王喜根出生在京杭大运河畔的扬州邵伯古镇,对古镇古村有特别的情结 退休前,他是新华新闻业媒体集团江苏经济报副总裁,有40年的记者经验 信息( thepaper )观察到,全书选定了100个古镇古村,在各地展示了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配置了500张现场拍摄的照片 本书的书名是由着名作家冯骡才写的 事实上,冯骥有比较不知名的称号。 那是中国以前告诉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的。 据公开报道,冯骠才曾经在多个场合呼吁,以前流传下来的村落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但现在已经成为与以前流传下来的村落生死存亡相关的紧急时刻 本书作者王喜根深受冯骡才的影响 他说,自己总是记得冯骠才的一句话。 “我国很多古老的村落流传下来,就像厚厚的古书一样,只是翻阅的时候,已经消失了。 “王喜根告诉澎湃的情报记者,其所去之处有三分之一是未开发的村庄。 尽管美若世外桃源,但大多失败,修缮资金压力很大 另外三分之二在古村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很多亮点,“偏离”的现象也不少 他说,拿到“中国以前传到古镇古村”的金字招牌后,没有采取严格的保护标准和措施,第一个想法是开发旅行。 投资者来了之后,很多时候文物的“原建设性”、“解体”字令人头疼,粗制滥造,原住民会“上楼”。 王喜根说,现在拯救古镇的古村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物质遗产,如老街老房子、古迹遗迹。 一是流动脉络,即古镇古村历史的变迁。 另一个是民风民俗、地方戏曲、以前流传下来的手工艺等非物质遗产 “物质遗产是肌肉,历史是血液,非物质遗产是外在气质,三者共生共存,铸造了古镇古村的品格和风韵。 ”王喜根说 《访问中国古村镇》是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阮仪三在《访问中国古村镇》上编排序时说,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当务之急是树立民众的骄傲,精通当地文化,让对文化保护有热情的平民参与古镇古村保护 保护万变不受其宗影响,核心是“钱”字,其实现在缺少的不是“钱”而是“心” 王喜根告诉澎湃情报记者,接下来将继续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急救治疗“志愿者”,至今还在体力充沛、有笔力的情况下,继续为古镇古村的急救治疗和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热门:历时十年调查,资深媒体人出书:拿什么拯救中国古镇古村落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21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