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41字,读完约7分钟
随着许多非遗产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功应用,社会各界对非遗产项目的继承和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成功的应用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会好”,不同的非遗留项目的保护和开发需要回答各种问题。
2019年,粤剧、南音、黎族传统纺织、染织、刺绣技艺、格萨尔等25项非遗产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目前,中国已有40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居世界首位。10多年后,在成功申请世界遗产之前和之后,这些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是什么?你积累了什么保护经验?发展中有什么困难?.....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去了许多地方进行研究。
从陷入继承的困境到看到发展的曙光
上午不到9点钟,在海南省五指山市同市镇范茅村委会福建村的锦业专业合作社里,七八个李妇女坐在地上,戴上了腰上的织布机。五颜六色的编织线在腰机上拨动跳跃,美丽的图案逐渐出现在李进身上...
黎族传统的纺纱、染色、织布、刺绣技艺是海南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纱、染色、编织和刺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制造衣服和其他日用品。这项技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元朝时,黄道婆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然后传到中原,成为一个著名的故事。
黎族传统纺织、染、织、绣技艺的全国代表性传承人刘清楚地记得,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和祖母就有腰机,闲着没事就在屋前屋后织布。腰间的织布机是由一些木棒和一条皮带组成的,看起来不起眼,但它能织出漂亮的图案,刘和一下子坠入了爱河。
刘生于1969年。那时候,李进已经逐渐没落了。“锦缎是我的兴趣。我没想到这种技能会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渐“濒临灭绝”,也没想到我会在这条传承之路上走一辈子。”20世纪90年代,刘发现随着老一辈人的不断离去,织锦技艺也渐行渐远...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像黎族传统的纺织、染、织、绣等技艺一样,大量的无形物品如《格萨尔》、《古琴》等也陷入了传承的困境。
《格萨尔》是中国藏族和蒙古族创作的一部现存最长、内容最丰富的史诗传统。西藏人叫它格萨尔,蒙古人叫它格尔斯特勒。内蒙古民族古籍与歌诗乐收藏研究室主任苏亚拉图说,21世纪初,内蒙古只有七八个人会唱歌诗乐,传承者队伍严重萎缩。
古琴艺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历史悠久、传承无尽的艺术形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丁承运说:“据我所知,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只有200多人继承了古琴。到2003年左右,当申请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全国只有52人能够掌握古琴演奏
世界遗产的成功申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遗产继承的困难。2008年,古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黎族传统纺织、印染、纺织、刺绣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格萨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刘说,这些项目的社会知名度大大提高,各级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传承人获得了更多的热情和自信,“终于看到了发展的曙光”。
从单打独斗到帮助社会各方
“2017年,我们在各地演出了15场,举办了14场文化讲座,录制了28首钢琴曲,参加了许多学术会议,被选为年度中国非遗人物;2018年,他登上“国宝”的舞台,在浙江博物馆讲述了唐朝夕阳式“彩凤鸣”七弦琴的“今生”故事如今,70多岁的丁承运仍在各地争相举办各种古琴推广活动。“并不是说申请成功后一切都会好,而是说我们应该对继承和提升负更多的责任。”
“在回顾申请之前,古琴的传承基本上是‘单挑’,没有多少其他力量支持‘这根弦’。”丁承运说:“世界遗产申请成功后,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各级有关部门,以及一些社会组织,给予我们很大的信心和帮助,用政策和资金支持我们的研究、传承和推广。”
在申请世界遗产之前,刘基本上只能“单打独斗”。2006年,刘了解到大城市和外国人对传统手工艺非常感兴趣。她开始创办织锦合作社,最初在旅游景点以35元的价格出售小织锦。她挨家挨户地工作,最终有18名妇女加入进来。她自己经营市场,同时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培训村民。
“事实上,当时的销售并不好。房子里有很多产品,但是我不能告诉女人们他们是按时付款的。我不想打消他们的热情。我不想向困难低头,在风雨中奔跑。销售。”回想起2007年至2009年的艰难时期,刘的泪水在眼眶打转。
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李进的社会知名度大大提高,市场逐渐开放。刘更进一步。除了传统的黎族服饰之外,她还设计和开发了传统的黎族人物、干工鸟等装饰图案,并将其应用于靠垫、杯垫、钱包、饰品等产品中。订单供不应求。
“我现在不仅担心村里的姐妹们能通过李进摆脱贫困,还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学习织锦。”刘对说道。自2011年起,五指山市和海南国家技工学校联合设立黎锦技能中专教育班;自2013年以来,黎锦技能实践班已在7所学校开设...如今,刘、等八位各级传承者已成为这些学校的织锦教师,他们的课程已经排得满满的。"一年有数百名学生教书,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这门课。"让刘非常高兴的是,许多中小学生在利津纺织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专学生正朝着专业方向发展,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
数据显示,李进技艺传承群体从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的不足1000人增加到1万多人,极大地改变了李进技艺濒危的现状。
在不失去根基的基础上,向他人学习,创新发展
看到古琴越来越“热”,许多问题也出现了。“现在,看到这是有利可图的,一些人出来开放博物馆教钢琴后,几天的研究;有些人甚至声称所谓的“七天学琴”已经把一门需要学习和磨砺多年的艺术变成了一种快速的赝品;仍然有许多团体滥用资源谋利...这些实际上是在以传承的名义破坏古琴艺术。”丁承运说:“面对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这些专业人士投入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普及和培训工作,让古琴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丁承运指出了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教育的局限性。“古琴不注重表演,学习技术也不是重点。我希望古琴教学能有别于其他注重演奏、注重思想和文化精神培养的乐器。”
不同于古琴、昆曲等“粉丝越来越多”的非遗产项目,以《格萨尔》为代表的一些非遗产项目被“遗漏”。目前,继承这些项目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吸引观众。古代的“格斯特勒”需要在表达和交流方式上与时俱进,如制作卡通、观看短频率节目、游戏等。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善本收藏研究室主任格日勒图说:“我认为现在没有必要强迫善本的全面传播,而是要唤起社会对善本的兴趣和基本认识。”
然而,以黎族传统的纺织、染色、织造、刺绣技艺为代表的制瓷、制陶、剪纸等传统技艺,是扩大市场、赢得更多年轻人青睐的关键。
"目前,绝大多数李女性需要加强自身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刘说:“所以,一方面,研究传统文化是很重要的。传承人应该回归传统,深入生活,向他人学习,在不失去根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综合知识的学习,提高设计美学、市场营销和版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只有用多条腿走路,传统技能才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继续发展,并更好地传给我们的后代。”(郑海鸥刘洋)
《人民日报》(2019年9月14日,05版)
编者:纪爱玲
标题:继承和保护需要团结各方力量,使非遗产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2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