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5字,读完约3分钟
看着社区发放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宣传传单和微信朋友圈转发的小知识,我觉得隔离、戴口罩、个人卫生管理等传染病防控方法是科学的、精彩的。
在历史书上,有许多关于流行病的记载,它们被称为流行病、疾病、疔疮等。
流行性传染病最早出现在东周时期。先秦典籍《春秋杨公传·庄公卷八》记载,在鲁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夏,齐国发生了一场大灾难。“什么灾难?大榭也是,”这是全国性的流行病。
自那时以来,疾病和流行病的记录一直在增加。根据邓拓在《中国救亡史》中的不完全统计,从周代到清代共发生了238次疫病。最严重的流行病和最大的死亡人数发生在汴京流行病的第一年的金朝(1232年)。在50天内,90多万人死亡,穷人无法下葬。
面对流行病,古人是如何预防和控制的?
商周先鬼制一直影响着秦汉初期。西晋历史学家司马彪在《续汉书·礼记五记》中说:“第一天是一天,是一个大日子。”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祖先对流行病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防疫措施也逐渐科学化。
西汉写的《黄帝内经·苏文·针灸理论》认为:“五大疫病均易染,不问大小,症状相似,不经抢救治疗,如何救治不易转移者?”然后,指出为了防止感染,必须避免有毒气体,即避免与病人接触。
因此,严格的隔离观察和治疗应运而生。《汉高祖平帝纪》载:“元二年(公元2年),荒蝗成灾,人患疫病,棚空迪迪,以置药。”也就是说,西汉末年王莽掌权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传染病隔离医院。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染病防控的“隔离”成为制度。
《王金书飚传》说:“永和末年(公元356年),有许多疾病,旧制度,朝臣有时生病。染过三人以上的人没有生病,他们在100天内不允许进入皇宫。”在小琪时代,长毛子等人建立了一个专门隔离传染病病人的机构——刘济堂,对病人进行隔离和治疗。
从宋代到清代,防止疫情传播的隔离措施更加寒冷,连父子都无法接触。
南宋初钟书的仆从朱彝在笔记小说《厥厥录杂记》中说:“江南病疫之家,常绝灭,不敢问病,恐相染。”
清代著名学者于在《龟司存稿》中记载,为了防止天花的传播危及皇室,清初派去检查天花,发现天花病人被勒令迁出四五十里外。顺治皇帝死于天花。为了确保年轻的康熙不被感染,皇太后下令奶妈在紫禁城外照顾康熙,不许奶妈去宫里探望她的父亲...
除了隔离措施,古人还加强了个人卫生管理。唐代“千斤方耀”有一句俗语,说随地吐痰不是常事,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一句俗语,说“第一个病人的衣服每天都要穿,然后蒸上甑,全家人就不沾了”,这说明古人注重保持好习惯,如不随地吐痰,消毒和防治。
戴口罩预防传染病的历史相对较晚。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元朝的制度规定,凡向大汗提供食物的人都要用丝巾捂住口鼻,以防唾沫污染食物”,这表明元朝的中国人有戴面具的习惯。在信息被封锁、药品匮乏的古代,隔离、戴口罩、经常洗澡、洗手和换衣服等措施在预防和制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赵柒斤)
人民日报海外版(07版,2020年2月20日)
编辑:张洋
标题:古代人民的防疫也是“孤立的”和“戴着面具的”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