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4字,读完约4分钟
如今,对于营销而言,任何商家可以使用的概念都可能成为一张王牌,比如“非转基因”的概念,这一概念已被央视明确叫停。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和世界各地对转基因的逐渐理解和自由化来看,转基因食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商家可以积极探索未来业务发展的平衡点,但不要因为市场有利可图、误导消费者和赚取利润而对这一概念进行投机。
今年3月15日,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知情权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然而,在食用油领域,一些商家将“非转基因”的概念作为卖点,甚至标明天价,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和判断。今天,我们将探究这些企业背后的动机,以及有多少企业在为他们的营销噱头买单。
食用油不含转基因成分
根据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食用油的概念,无论食用油是以转基因作物还是非转基因作物为原料生产加工的,都不含转基因成分,因为基因作为对dna和rna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只存在于蛋白质中,而在加工过程中,食用油不再含有蛋白质。
细心的消费者如果看看市场上出售的食用油包装,就会发现食用油标签上的“营养表”中的蛋白质含量为零,这是我们在高中生物课上学到的常识。
食用油中的“转化”和“非转化”只是针对加工原料,与食品安全毫无关系,更不用说“非转基因”更安全。转基因食用油和非转基因食用油实际上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在安全层面上,事实上,转基因技术不仅安全,而且更安全。在中国,大量乙肝疫苗的原则是使用转基因技术,而一些转基因技术也可以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例如,转基因黄金大米富含胡萝卜素,可以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有助于防止儿童失明。
事实上,转基因食品不仅得到国内科学界的认可,也得到国外专家学者的支持。举两个例子: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最近通过长期严格的科学评估确定转基因鲑鱼和非转基因鲑鱼在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没有区别,并批准将转基因鲑鱼列为食品;早在2014年10月16日,在由中国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联合举办的“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国际研讨会”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彼得·莱文(Peter Levin)表示,目前世界上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数已超过数十亿,没有人和动物食用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问题的案例。
认识商家玩“非转基因”概念卡背后的动机
虽然食用油中没有蛋白质,也没有“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区别,但这一科学概念并没有普及,消费者也有盲点和误解,但正是这种盲点和误解成为了一些食用油生产厂家的通病。营销理念的法宝。近年来,在食用油领域,“非转基因”产品的概念一直是最热情的,甚至一些产品包装上的“非转基因”字样都比品牌名称本身更大。什么事?
“无利不起早”,而市场上这些打着“非转基因”旗号的食用油产品的价格往往比同类“转基因”食用油高出30%。据业内人士透露,非转基因产品的盈利能力大约是转基因产品的2-3倍,因此很多商家都愿意创造概念,销售更多的非转基因产品,大肆宣传所谓的非转基因食用油的健康和安全,并借机提价。同时,它打着“为人民着想”的旗号,误导消费者,灌输错误的食用油消费观念,使消费者愿意购买标有“非转基因”的高价油,获取暴利。
占据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
笔者认为,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物种资源的缺乏给人类带来了食品供应危机,环境污染也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更多思考。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实际上弥补了自然进化过程中的缺陷,为人类更好的繁衍提供了食物链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利用好转基因技术,占领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是各国科学界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国家领导人指出:“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范进行,要稳扎稳打,确保不出差错。”应该考虑涉及安全的因素。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转基因农产品市场不能被外国大公司占领。”
在科学普及的过程中,市场上的一些商家抓住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恐惧和对转基因技术的认知不足,掩盖科学真相,炒作“非转基因”营销理念,抬高价格,让消费者为所谓的“安全”买单。希望负责任的企业能够客观地对待和接受安全的新事物,与时俱进,为未来的业务发展探索新的技术和产品。他们绝不能被贪婪蒙蔽和误导,从而获取巨额利润甚至阻碍科学的发展。
本文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桢,发表在2152期《中国商报》上
标题:科学看待 商家不可趋利强调“非转基因”误导消费者
地址:http://www.3mta.com/xlxw/5384.html